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饮食 >> 临床综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
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疾病。该疾病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文献报道,日本人该病发生率为1.9%-4.3%,而亚洲其他人群的发病率在3.0%。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后纵韧带骨化并不是人种特异性的疾病,其在全世界范围人种均有发生,其发生率为0.1%-1.7%。
对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临床医生充分了解OPLL的病理生理学,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并且熟悉OPLL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策略。HowardS.An教授在JournaloftheAAOS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一起来看下。
解剖和病理生理
后纵韧带起于C1椎体前弓,向尾侧延伸至骶骨;其临床功能是对抗脊柱的过屈。
OPLL发生的病理学过程是,韧带上的成软骨样或者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增生,伴韧带内局部的血管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后纵韧带退变和韧带肥大。而后,退变的后纵韧带出现软骨内骨化,韧带被成熟的板状骨替代。
OPLL在亚洲人群中多发,并且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其可能有遗传倾向性。上述基因结构和和调节因子与韧带的发育,组成韧带的血管、细胞调节相关。
内科疾病也可对OPLL的发展产生影响。约50%的OPLL白种人群合并有弥漫性、特发性的骨骼肥大症。低甲状旁腺素症,低磷血症佝偻病,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是人群发生OPLL的危险因素。
BMI和胰岛素指数与OPLL累及的椎体节段有直接相关性,提示这类疾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剧疾病进程。有趣的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控制并不会降低OPLL的发生风险,提示是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不是血糖水平是OPLL发生的危险因素。
病史
有OPLL疾病的患者,通常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发病,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两倍。
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约28%-39%的患者完全符合脊髓病的诊断标准。这类疾病通常呈进行性、隐匿性进展,但也有约15%的患者是因急性创伤后检查发现。
临床症状是否进展取决于诊断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在一项平均17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仅17%的无脊髓症状的患者最终进展为脊髓病;而表现为脊髓病的患者中,64%出现了神经功能恶化,并且约89%的Nurick神经功能分级3级或4级而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最终进展为肢体瘫痪,需坐轮椅或者卧床(表1)。
临床影像学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OPLL的进行性加重,但仅有半数患者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加重。
患者后期发生脊髓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后纵韧带骨化占据椎管面积超过60%;椎管内脊髓通行直径小于6mm;颈椎活动度增高;后纵韧带骨化从椎管外侧向中间发展等。
年龄、性别、OPLL的累及节段等对患者最终的临床功能预后无显著影响。
临床表现、体检、影像学评估
对这类患者早期的临床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全面的神经功能检查。步态或平衡状态改变,失去对精细运动功能的控制,上肢肌力减弱,麻木或者瘫痪等均提示脊髓病可能。
颈椎极度运动是否会加剧症状也需要评估。OPLL的患者创伤后出现急性脊髓损伤的风险增高。对微小创伤即诱发快速进展神经功能恶化的OPLL患者需要特别警惕发生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可能。
体格检查对脊髓病患者的诊断非常重要。可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以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的神经节段(表2)。上、下肢肌力均需进行检测,因严重的颈椎脊髓病可以同时出现上下肢的肢端无力或者反射亢进。同时需对步态,平衡,深感觉等进行针对性的检测。
影像学评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段包括X片、CT、MRI等。在X片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侧位片椎体后缘的条状骨化高密度病灶。患者进行X片检查时需坐立或者站立位,以维持拍片时所需要的正常颈椎前凸。
依据颈椎X片上的表现,可将OPLL分为四种类型:1.局灶型,孤立骨化后纵韧带病灶仅累及单个椎体或者椎间隙;2.节段型,多个独立的后纵韧带骨化病灶,每个病灶范围仅累及单个椎体或椎间隙;3.连续型,单个病灶,累及多个椎间隙和椎间盘;4.混合型,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图1)。
图1.后纵韧带骨化分型:A,局灶型;B,节段型;C,连续性;D,混合型
通过侧位X片,也可以评价OPLL和K线(kyphosisline,C2椎管中央至C7椎管中央的连线)的关系(图2)。若后纵韧带骨化的病灶较大,或者是颈椎前凸弧度减小,则会出现病灶超过K线,若这类患者行单独后路手术则预后较差。
图2.K线示意。图A,病灶超过K线,提示颈椎前凸弧度减小或者后纵韧带骨化病灶较大,单独前路手术预后较差;B图,病灶未超过K线
颈椎X片对诊断OPLL的价值有限,因不同观察者间的可靠性较差,并且不能从三维空间上对OPLL病灶的大小、位置等进行准确评估。文献报道,使用颈椎X片诊断OPLL,约20%的患者会出现漏诊。
目前临床上推荐,CT(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作为影像学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标准检查方法,有文献研究表明,使用颈椎CT诊断OPLL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图3)。联合颈椎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诊断OPLL的准确率可超过90%以上。
图3:轴位和矢状位CT示后纵韧带骨化,在CT上可以观察椎管内占位面积,韧带骨化的范围、节段、位置等信息
颈椎轴位X片可以评估椎管内占位面积和OPLL在椎管内的位置。椎管内占位超过60%或者OPLL的位置位于椎管外侧,其后期出现脊髓病的风险增高。
CT也可以探查硬膜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纵韧带和椎管内不连续的钙化病灶。在CT横断面上的双层征(doublelayersign)往往提示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过程中有50%的概率出现硬膜撕裂,而无双层征的患者,硬膜撕裂的比例仅为13%。
MRI可以评估脊髓的压迫程度和脊髓的状态。在MRIT1,T2相上,OPLL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压迫的脊髓相邻。脊髓上高信号的T2相往往提示脊髓病理性变化,通常预示手术减压后临床功能预后不良。
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MRI上可表现为脊髓组织的水肿或者在损伤节段出现血肿。
保守治疗
对影像学诊断为OPLL而无严重脊髓压迫的患者,若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则行定期的观察即可。无需对这类患者进行预防性手术。
保守治疗措施包括:暂时性的颈椎颈托制动,甾体类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活动方式的改变,物理治疗等。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患者应当避免可以导致颈椎运动幅度突然改变的活动,因OPLL的患者发生急性脊髓损伤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
手术治疗
OPLL患者需要手术减压的指征是:脊髓病,Nurick神经功能评分3或4级;或者有严重的神经根病。手术入路包括前路或者后路,或者前后路联合。
前路减压手术方式通常包括椎体次全切除,或者椎间盘切除联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并椎间融合。
后路手术是OPLL的间接减压方式,包括椎板成形术,或者椎板切除+融合术。
两种手术入路各有利弊(表3),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OPLL的范围,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排列,早期是否有颈椎部位的手术病史。
前路减压融合
前路手术可以通过直接暴露压迫椎管的骨化后纵韧带,并切除来获得椎管内的减压。减压后可以对切除的手术节段进行融合。
支持前路的临床医生认为,前路手术为直接解除椎体压迫的方式,在维持或重建颈椎前凸弧度方面的效果要于后路手术;同时前路手术可同期处理合并存在的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等。
前路手术的缺点是,技术难度较大,对C2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很难做到直接减压,术后假关节形成概率较高,若需要减压的椎体范围在3个或以上时,容易出现吞咽困难。同时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更容易出现硬膜撕裂,文献报道OPLL前路手术出现硬膜撕裂的概率可接近13%-15%。
前路手术可通过标准Smith-Robinson入路进行暴露,行椎间盘切除,半椎体切除或者椎体次全切除可暴露骨化的后纵韧带。有文献报道,前路手术椎体次全切除到5个节段也可获得成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颈椎前路切除的椎体达到或者超过3个节段时并发症发生风险和再手术率均显著增高。
通过上述方式暴露骨化的后纵韧带后,可以直接切除或者磨除骨化后纵韧带。需注意,此时很难辨别骨化结构来源于后纵韧带或者是硬膜,术后的病理显微镜检可以区分骨化的后纵韧带和骨化的硬膜组织。切除病灶后,硬膜向前突出,并且有良好的搏动提示减压彻底。确定减压完成后,使用结构性植骨或者椎间融合器来进行椎体间的融合,以维持后期颈椎的稳定性。
Mizuno等人对例脊髓病患者进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融合材料分别为自体髂骨或者腓骨块(45例),自体椎体骨(37例),金属钛网椎间融合器(25例)。接近90%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而症状无改善的患者均为术前临床症状较为严重者。年龄,性别,手术技术,手术节段等因素均不影响手术结果。
Iwasaki等人对27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前路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JOA评分。椎管内占位超过60%的患者,行前路减压手术的结果要好于后路椎板成形术。北美学者Epstein等人也报道了前路手术治疗OPLL的效果。发现,椎体切除治疗较单纯椎间盘切除或者后路手术效果更好。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并发症发生取决于手术入路范围(食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减压范围(C5神经根麻痹,硬膜撕裂),融合(植骨沉降,假关节形成)。约有4%-17%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根麻痹,主要原因可能是术中牵拉或直接损伤。硬膜撕裂的发生率约在4%-20%,通常是因为硬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膜相连。
颈椎部位的脑脊液瘘通常会导致假性脑脊膜膨出或者窦道形成,并进而出现神经损伤,气管压迫,脑膜炎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等情况。术中发现的硬脊膜撕裂可以通过直接修复,或者自体筋膜、合成胶原覆盖等进行处理。
对硬膜上的小孔,可通过血栓贴片(纤维蛋白胶,明胶海绵)等进行缝合加固。术后可以行腰穿留置和卧床休息进行治疗。文献报道,术中硬膜撕裂远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但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概率较高。
为减少术中硬膜撕裂的概率,Yamaura等人介绍了一种「前方漂浮」(anteriorfloatingmethond)技术对颈椎进行减压,该手术技术特点是次全切除椎板,将增厚的后纵韧带磨薄,而不是切除,重建椎体前柱,而在椎体后方留出空隙,让磨除的后纵韧带可以向前漂浮而不压迫椎管。
作者使用上述技术治疗患者,5年随访时平均症状缓解率可达到68.5%;但是术后的随访也发现,约有14%的患者减压不充分。对减压不充分或者OPLL进展的患者,作者推荐颈椎后路再次手术治疗。
颈椎前路融合的相关并发症包括,椎体假关节形成,植骨块或者融合器沉降或移位。
前路手术中融合技术的使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和椎体融合的节段数目。当融合节段为2-3个时,使用自体腓骨进行结构性植骨融合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案。对融合节段为1-2个的患者,使用自体髂骨,或者腓骨块,或者自体的椎体骨进行植骨融合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近期,也有学者将无结构性骨组织的融合器应用于前路融合术中。
上述融合方法总体的假关节形成率在3%-15%之间,融合节段为3个或以上时,假关节形成的概率急剧升高。结构性椎体植骨假关节形成概率在24%,并且后期出现颈椎的前凸丢失,因此需要联合前路固定。对假关节形成的患者,可选择翻修手术或者后路固定进行治疗。在融合前,植骨块的移位或突出概率约7%-11%,若后期出现假关节形成,或者突入椎管再狭窄,则需要手术治疗。
后路减压
对累及节段超过2-3个椎体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医生通常会选择后路治疗(椎板切除+融合,或者椎板成形术),因该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后路手术的缺点是,因该手术是间接减压,术后可能出现疾病的进展,后路无法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等。
后路手术的特点是间接减压:通过扩大脊髓通过的椎管面积来缓解来自颈椎前方的压迫。椎板成形术使用「opendoor」或者「Frenchdoor」技术来扩大椎管内面积,创造脊髓漂浮的空间,文献报道上述手术技术可以扩大椎管面积达30%-40%(图4)。
图4:椎板成形术术后即刻,术后骨愈合轴位CT
后路椎板切除+融合的手术包括:完整切除椎板以获得椎管空间,通过后外侧固定+融合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该手术可扩张椎管面积达70%-80%。
关于后路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融合术治疗OPLL的效果目前已经有较多研究。本文研究者推荐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应作为治疗OPLL的推荐后路术式,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后路椎板成形术扩展椎管空间的能力较差,后期OPLL进展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及恶化;第二,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可以预防颈椎后凸的进展。
后路手术时,患者俯卧位,头部由牵引架支撑。取棘突后正中入路,从脊柱侧块上剥离脊旁肌肉。推荐在减压术前进行侧块螺钉置钉。使用高速磨钻进行全椎板切除,暴露黄韧带。获得充分减压后,放置内固定器械,在关节突关节进行植骨融合,以促进椎间融合。术后患者佩戴颈托,至影像学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已完成。
研究发现,对有严重症状的OPLL患者,颈椎后路手术的恢复率要差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更小。一项针对OPLL患者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Meta分析研究发现,后路手术患者总体症状缓解率在43%-63%。短期内,患者症状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持续加重。
Iwasaki等人回顾性的比较了前路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临床功能预后,发现,对椎管内占位超过60%的患者,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更改好的功能预后,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6%:2%);对椎管内占位面积小于60%的患者,临床功能预后相似。
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但其分组阈值为椎管内占位50%。同一个研究还发现,颈椎前凸弧度小于5度时也会显著降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功能预后,约50%的椎板成形术患者术后出现颈椎的前凸弧度消失,而椎板切除+融合术的患者则未发现上述情况。该研究中,约半数的椎板成形术患者最终会出现OPLL的进展,而前路手术的患者仅有1例。
目前仅有Chen等人发表的一项关于83例OPLL患者的研究结果报道了椎板切除和融合术的临床功能预后,发现术后5年平均恢复率在62%。术后功能预后较好的患者,其颈椎的后凸弧度更大(16.1度:10.4度)。这部分患者中,再手术率为4%,均为术后颈椎硬膜外血肿引起。作者并未对融合是否会影响疾病进展进行研究,但是作者强调椎板切除+融合术后患者长期的神经功能改善并不像椎板成形术那样呈现持续恶化。
颈椎后路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下颈椎神经根麻痹,文献报道发生率在4%-12%之间,可能和术中牵拉,损伤相关。这类并发症通常通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是在决定是否需要更进一步介入措施前需要对患者行CT或MRI检查以除外可能引起脊髓或神经压迫的潜在病因。椎板成形术特有的并发症包括开门的椎板再次关闭,椎板固定部位的骨折,椎板切除+融合特有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
前后路联合
对部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使他们获益。前路手术的指征通常是骨化病灶占据椎管内面积超过50%-60%,或者颈椎前凸弧度消失;而若患者的骨化韧带累及3个节段或更多,则可以联合后路椎管减压,以减少前路椎体切除的范围。对前路融合而未行内固定的患者,也可以联合后路固定来获得脊柱的稳定,促进椎间融合。
还有一种较为广泛的前后路联合概念,即在前路术后,患者因临床症状恶化或者假关节形成,后期行后路手术治疗。
总结
随着认识的加深,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该疾病时应当熟悉OPLL的病理,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特征等,并按照手术适应症和手术医生自身习惯,技术水平了合理制定手术方案。
对无脊髓症状的OPLL患者,可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而对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因疾病后期容易进展,通常需要手术介入。OPLL的影像学评估措施包括X线、CT、MRI。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治疗症状改善和患者满意率超过80%。
OPLL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疾病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预防OPLL疾病进展的内科药物,前后路减压手术方式优劣的比较等。
骨哥提问:
欢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费用怎么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yy/16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