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指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TCS伴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达90%以上。且常继发上尿路损害,引起肾功能衰竭。手术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难以治愈。因此术后膀胱尿道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而降低膀胱充盈压,提高膀胱顺应性,控制排尿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方法。注释:TCS:tetheredcordsyndrom脊髓栓系综合征;某科室针对TCS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年6月年6月。某科室收治了TCS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35岁,中位年龄22.4岁;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8例,后天性神经源性膀胱3例。康复护理方法
TCS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人院后立即开始接受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持续留置尿管、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和健康教育。1持续留置尿管
因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不稳定,需要大量输液,且手术造成尿道损伤,早期需留置尿管导尿。
留置尿管期间,白天每3—4h夹放尿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夜间持续开放,保证患者安心睡眠,防止因未及时放尿而产生自主神经反射异常,血压升高等。会阴冲洗2次/d,控制和预防泌尿系统逆行感染。
当患者每天输液量mL时,及时拔除尿管,实施间歇导尿。2间歇导尿
间歇导尿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维持膀胱顺应性和肾功能。
住院期间由护士进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的残余尿量制订导尿次数。残余尿量mL,导尿4次/d;—mL,导尿2次/d,80~mL,1次/d,80mL以下停止导尿。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执行饮水计划,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mL,每餐进水量mL,两餐间进水量mL,睡前3h禁水,可有效控制尿量,使膀胱接近正常舒缩功能,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每次导尿前,指导患者先自行排尿,并对排尿扳机点进行刺激,如:轻轻敲打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捏掐腹股沟等,从而诱导排尿。3膀胱功能训练
患者停留尿管和间歇导尿期间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和电刺激。膀胱功能训练包括缩肛训练、腹肌训练和低桥式运动。缩肛训练:嘱患者憋住排便排尿,收缩会阴部和肛门,用食指和中指插入肛门,以刺激肛门收缩和确认收缩。截瘫患者由于感觉差,往往只用意念进行。即患者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每次收缩维持10S,重复做10—20下,2次/d。腹肌训练:嘱患者仰卧,双下肢并拢、伸直,一起抬高40。左右,维持5—10S,每次重复10下,2次/d;如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可予被动训练。低桥式运动:嘱患者仰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臀部抬离床面,维持5~10S,重复10下,2次/d。4电刺激
采用LGT一08力合膀胱治疗仪对患者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
两对电极分别放置在两侧膀胱角及膀胱前后壁方位在体表的浊音投影区,频率25~65Hz,强度45~50mA,40min/次,2次/d。4健康教育
包括心理康复指导;介绍膀胱训练、残余尿的测定及间歇性导尿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膀胱,保证饮水计划,按时记录排尿日记等。评价指标
记录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患者入院时测量膀胱容量;拔出尿管时,测量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拔出尿管1个月后,再次测量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结果1患者入院时和拔管时膀胱容量比较
患者人院时和拔管时膀胱容量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患者入院时和拔管时膀胱容量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拔管时膀胱容量大于入院时。2患者拔管时与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
患者拔管时与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患者拔管时与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大于拔管时,残余尿量少于拔管时。讨论
TCS伴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治疗上的一个难题,至今还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以往治疗主要依靠引流尿液。而近年的研究方向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上尿路损害、降低膀胱充盈压及控制排尿。
TCS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的在于创建一个低压、足够容量和可控的膀胱。本研究通过应用持续留置尿管、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和电刺激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如下:①持续留置尿管留置导尿能彻底排空尿液,避免膀胱过度膨胀。改善膀胱壁血液循环,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解除尿潴留患者的痛苦。TCS术后早期患者的输液量比较多,加上膀胱尿道功能尚未恢复。持续留置尿管为术后的治疗和护理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长期留置尿管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在持续留置尿管期间需要进行夹放尿管、会阴冲洗、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等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维持正常的膀胱容量。预防感染和慢性膀胱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静脉输液量减少,适合进行饮水训练时,可实施间歇导尿,以维持正常膀胱容量和压力,恢复膀胱功能。②间歇导尿研究认为,间歇导尿有利于降低泌尿系感染及并发症,恢复膀胱的自主性排尿,特别适用于尿潴留型排尿障碍患者。因此,在康复阶段应尽早给患者实施无菌间歇导尿,而实施的前提是严格执行饮水计划。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通过派发资料、讲解等方法,使患者能够了解饮水计划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并通过复查的方法衡量患者的学习效果。当患者能够严格执行饮水计划,并且熟知饮水计划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开始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同时根据膀胱的残余尿量调整导尿次数,以维持患者正常膀胱功能。③膀胱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是通过锻炼盆底肌肉和腰腹肌肉力量。对促进排尿、减少膀胱残余尿和尿失禁等效果明显,而结合电刺激等治疗,能使盆底肌肉锻炼获得更佳的效果。腹肌训练可以有效训练患者的腰腹肌肉力量,促进排尿的代偿力量增加,在膀胱逼尿肌迟缓的情况下,腹肌的压力有利于尿液的排出。低桥式运动不但可以训练患者的腰腹肌肉力量,对盆底肌的恢复也有帮助。缩肛训练是让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收缩,以达到增加尿道阻力和控制排尿能力。而通过尿意习惯训练,可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并能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④电刺激电刺激治疗是指用特定参数的电流,刺激盆腔组织器官或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通过对效应器的直接作用,或对神经通路活动的影响,改变膀胱的功能状态,以改善储尿或排尿功能。在本研究中,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对患者的膀胱逼尿肌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膀胱残余尿,恢复患者的尿意。⑤健康教育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程度与康复护士的良好管理及患者自身的努力有密切关系。通过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恢复身心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由表1及表2可见,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患者膀胱容量增大,残余尿量减少,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均P0.01)。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就给点一个ZAN吧!最专业的导尿知识,请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ikg.com//mjccby/17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