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饮食 >> 病例报告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夏金玉,彭世光,曹梅,何焱玲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医科医院皮肤科
作者简介:夏金玉,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主要从事皮肤病学的临床和银屑病免疫学基础研究工作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主因双下肢反复溃烂4年,累及上肢1个月余,于年7月23日入院。4年前患者右小腿因蚊虫叮咬后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伴瘙痒,反复搔抓后皮损破溃、结痂,未诊治。之后3医院,考虑为“脓疱疮、湿疹”,多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原皮损面积逐渐扩大,漫延至左下肢。期间双下肢皮损反复出现“面积增大-破溃-溢脓-结痂”过程。年3月,因双下肢皮损处疼痛、行走加重,医院,疑诊着色芽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环孢素、泼尼松口服治疗,18d后皮损变薄、结痂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2个月后四肢间断性出现新的脓性疱疹。同年6月,双上肢开始出现类似皮损,破溃、溢脓。1个月前面部开始出现暗红色小丘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76×/L[正常值(4~10)×/L],中性粒细胞75.4%(50%~70%)。尿、粪常规正常。梅素螺旋体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血生化检查:白蛋白28.9g/L(32.0~55.0g/L),球蛋白51.9g/L(25.0~45.0g/L)。体液免疫:IgG19.50g/L(7.51~15.60g/L),IgAmg/L(~mg/L),C反应蛋白(CRP)mg/L(0~8mg/L)。红细胞沉降率mm/1h(2~15mm/1h);自身抗体无异常。胸部X线片:双下肺纹理增加、模糊,右中肺野有斑片影,炎症不除外。两处不同部位皮损组织细菌和真菌镜检(包括抗酸染色)+培养均阴性。3次脓液细菌和真菌镜检(包括抗酸染色)+培养均阴性。
组织病理
大腿及上肢两处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表皮破坏,真皮及皮下组织大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图2a,2b);PAS染色阴性。
诊断及治疗
诊断:坏疽性脓皮病。
治疗:因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超过3个月,本次用盐酸特比萘芬m/d口服7d,注射用头孢西丁钠2g每日2次静脉滴注7d,疮面继续扩大。停用上述两种药物,予以甲泼尼龙注射液3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米诺环素50mg每日2次口服,外用高锰酸钾溶液(1∶稀释)擦洗。治疗7d后皮损明显好转,溃疡隆起外缘变平,渗出减少,原有脓疱逐渐干涸(图3)。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醋酸泼尼松4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醋酸泼尼松30mg每日1次口服,共1周;醋酸泼尼松30mg/20mg每日1次交替口服,共1周;醋酸泼尼松20mg每日1次口服,共1周;醋酸泼尼松20mg/15mg每日1次交替口服,共1周;醋酸泼尼松15mg每日1次口服,共1周;泼尼松片15mg/10mg每日1次交替口服,共1周;泼尼松片10mg每日1次口服,维持治疗至发稿日。患者皮损逐渐变平,溃疡愈合,未见新发皮损,目前门诊随诊中。
Burnsting等在年首次提出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这一概念,并且推测可能和感染相关。PG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发性疼痛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皮肤病,常并发潜在系统性疾病。临床少见,发病率不确切,据估计每年大约有3~10例/万病例报道。PG分布年龄较广,但以20~50岁最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儿童和青少年约占PG的4%,老年人偶有报道。外伤在其发病的诱因中占重要比例。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8(4):-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