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医院 >> 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定位
脊髓与脊神经的功能定位
一脊神经
脊髓借31对脊神经与身体各部相连接,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l对,除第1颈神经自枕骨与寰椎之间、第8颈神经自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出脊髓外,其他脊神经均从同系列椎体下相应的椎间孔穿出。
1.脊神经根:由脊髓的两侧发出的若干根丝组成及神经根并与脊神经相连,根据其发出部位又有前根和后根之分。后根在出椎间孔前膨大形成脊神经节,为感觉神经元胞体胞体聚集所致。其传入纤维是来自肌肉、肌腱和皮肤黏膜的一般感受器,但也含有管理皮肤、血管舒缩的传出纤维,前根从外侧沟出脊髓前角,由脊髓前角运神经元胞体的轴突组成支配四肢和躯干的骨骼肌。在胸、腰段其前根内含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骶部则含有骶副交感纤维。
2.脊神节:脊神经节在脊神经后根出椎间孔前膨大形成,位于椎管内和后根硬脊膜鞘之间。内含感觉一级神经元,其周围突较粗,分布至皮肤黏膜的各种感受器。中枢突较细,穿硬脊膜后进入脊髓。
3.脊神经:脊神经前、后根在相应的椎间孔内或其附近组成脊神经,第1对脊神经和尾神经通常只有前根。其余均为混合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成分。脊神经一般含有四种纤维成分,即躯体运动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分别支配躯体和内脏运动,感受躯体和内脏的各种感觉。
脊神经感觉支在躯体皮肤上呈节段分布,又称为皮节,皮肤感觉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在颈部和躯干呈规律性分布,上肢的皮节排列分布在上肢的纵轴两侧,下肢延续躯于的分布从外上向内下呈螺旋形分布。皮肤的神经尽管是按节段分布,但每一皮节的带状区有相邻的上位皮节和下位皮节的神经纤维参加,形成互相重叠的现象。
肌节的分布也有自身的特征,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多是由两个肌节的神经纤维各以一部分合并构成,如伸膝肌为L3—L4。四肢各肌几乎全由多个肌节合并、分层而来,所以单个脊髓节段或前根受损,并不能使一块肌肉麻痹。在临床上皮节与肌节有助于脊髓损伤的定位。
二脊髓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的是呈“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围是白质。
1.解剖横断面:在脊髓的横切面上“H”形灰质的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在胸和上腰髓的前、后角之间向外伸出的为侧角。在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又称灰质前联合和灰质后联合,而周围的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2.灰质的功能定位:在脊髓的横断面上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的复合体,灰质内有着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元,其中大多数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群或层,经典方法将灰质分为10个板层,板层I在腰骶髓膨大处最清楚,层内有后角边缘核,它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板层II占据灰质后角头的大都,不含有髓纤维,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板层III、板层Ⅳ形成后角固有核,两者均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板层V、板层VI接受后根感觉性初级传入纤维和来自皮质运动感觉区的下行纤维,与调节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板层VI纤维经脊髓小脑后柬上行到小脑。占脊髓全长的中间内侧接受后根的内脏感觉,发出纤维到内脏运动神经元并、上行到脑。位于T1-L2侧的中间外侧核板式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所在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道交感干。在S2—S4节段板层VII的外侧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前神经元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组成内脏神经。板层VIII在脊髓胸段。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末和一些下行纤维的中末,发出纤维到板层IX,影响两侧运动神经元。板层IX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在颈膨人和腰膨大处分为内、外侧两群。即是角内侧校和前角外侧核,前者支配躯干固有肌,后者支配四肢肌。板层X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联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
3.白质的功能定位:灰质周围是白质,白质内含较多的纵行纤维,主要是由有髓纤维组成。纵行纤维有上行感觉纤维束和下行运动纤维束。脊髓的前索、侧索和后索分别由若干纤维束组成,后索中以上升纤维为主,侧索和前索中既有上升纤维束也有下降纤维束,而紧贴灰质边缘的一层短距离纤维束,起自脊髓止于脊髓,是联络脊髓节段间纤维束,称固有束。
(1)薄束、楔束:位于后索内的上行传导束,内侧为薄束,起自同侧第5胸髓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外侧为楔束,起于同侧第4胸髓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接受肌肉、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辨别觉,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内的上行至延髓的薄束、楔束核。
(2)脊髓小脑前、后束:均位于脊髓侧索外侧缘内,前者位于外侧缘前部,后者位于外侧缘后部,且在上腰髓开始出现,颈、胸髓特别明显。起自灰质中间内侧核(板层Ⅶ),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进入小脑。主要传递躯干和肢体的本体感觉和皮肤触觉冲动到小脑,后侧传递机体一侧单个肌的牵张变化,前束传递双侧(即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态信息,小脑也借此路径非随意性调整肌肉活动,以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3)脊髓丘脑侧、前束:脊髓丘脑侧束位于脊髓侧索前半部脊髓小脑前束内侧,主要传递痛、温觉,这些纤维从后根进入后角。脊髓丘脑前束位于脊髓前索内,纤维来自对侧后角。脊髓丘脑柬主要起自脊髓灰质Ⅰ和Ⅳ~Ⅶ层,纤维经白、灰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同节或者上升1~2节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当上行到脑干下部时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两者均止于背侧丘脑。在脊髓丘脑束内脊髓不同节段的纤维有明显的定位,即由外向内、由浅人深排列着来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损伤平面对侧1-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这对定位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位于脊髓小脑后束内侧,皮质脊髓前束位于脊髓正中裂的两侧。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纤维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在延髓锥体交叉中大部分纤维进行交叉,到对侧皮质脊髓侧束下行,未经交叉的小部分纤维在同侧皮质脊髓前束中下行,一般只到颈和上胸髓。皮质脊髓侧束纤维50%至颈髓,20%至胸髓,30%至腰骶髓。神经纤维排列由外向内分尉为支配下肢、躯干及上肢,脊髓外部损伤时下肢先受累,脊髓内部损伤时上肢先受累。
(5)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到对侧,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至板层Ⅴ—Ⅶ,仅投射至上三个颈髓段,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的兴奋性。
(6)前庭脊髓束:起自前庭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部分板层Ⅶ、Ⅷ。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调节身体的平衡(主要是头部的平衡)。
(7)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叉越过在前索内下行,止于上颈段颈髓板层Ⅵ、Ⅷ,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8)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内下行止于板层Ⅶ、Ⅷ,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的控制。
(9)内侧纵柬:内侧纵束的一部分纤维起自中脑及网状结构,大部分起自前庭神经核,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止于板层Ⅶ、Ⅷ,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截瘫之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