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检验科率先在白银地区开展网织红细胞计数和有核红细胞计数等新技术,填补了县级医疗卫生无该项目的技术空白,在我县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最新的迈瑞SAL全自动生化免疫、迈瑞EU全自动尿液分析、迈瑞CAL血液分析流水线检测,引进美国贝克曼A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提高本地区疾病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我院检验科通过设备升级改造,完全具备中大型检测能力,可以应对任何临床需要的检测要求,为患者和临床医师提供准确、高效、严谨的检测数据,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检验科新开展项目一览表(未完待续)

血常规类: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核红细胞计数

2,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核红细胞计数+全程CRP

化学发光类:

1,甲功三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

2,甲功五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

3,甲功七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

4,性激素: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催乳激素(PRL),血HCG(β-HCG)

5,贫血三项:铁蛋白(Ferr),叶酸(Folate),维生素B12(VB12)

6,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9-9(CA19-9),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7,POCT类:

25羟基维生素D(25-OH-D)

微量元素测定:锌+铁+钙+镁+铜+锰+镉+铅

化学发光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

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临床意义基本同T4。T3的测定对甲亢的诊断,对甲亢治疗后复发的监测,比T4灵敏,它是T3型甲亢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甲低患者血中T3的降低,滞后于T4的降低。

低T3综合征时,伴有rT3(反T3)明显增高,TSH不增高,可与甲低相鉴别。

T3的测定同样受TBG的影响。

2,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2,FT3测定不受TBG影响,是反映甲状腺功能的灵敏指标。

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的早期、组织对甲状腺素不敏感综合征、大量服用甲状腺激素FT3增高;

甲低FT3降低;非甲状腺疾病导致低T3综合征时,FT3一般不降低。

反T3(rT3):甲亢rT3增高;

甲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时rT3降低;

已知丙基硫基嘧啶、心得安、乙胺碘呋酮,可抑制T4向T3转化,而向rT3转换增多,使rT3增高。

可通过检测rT3的变化,防止服药过量;各种非甲状腺疾病如:各种肝病、肝硬化、肝昏迷、肾病、肾衰、心梗、心脏病、呼吸消化系统严重疾病、传染病、创伤、烧伤、颅脑外伤、恶性肿瘤、饥饿、蛋白营养不良、糖尿病等,血清rT3明显增高,T3/rT3比值明显下降,且与病情密切相关。病情好转,上述值恢复正常。故rT3的测定对各种非甲状腺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估计,疗效观察均有重要意义。

3,甲状腺素(T4):

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的早期、大量服用甲状腺素或误食动物甲状腺时T4增高;

组织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时无甲亢症状,但外周血T4增高;

下丘脑、垂体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时,则周围血T4增高,有甲亢症状,并TSH增高;

甲低时T4减低,且T4的降低先于T3的降低,配合TSH的测定能较好的及早发现甲低病人;

甲状腺缺乏或先天发育不全、甲状腺全切后,血中T4缺乏;

血中TBG(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增高时,T4增高,反之亦然,引起TBG增高的因素有: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肝炎、产生雌激素的肿瘤、葡萄胎、淋巴肉瘤、应用5-FU或安妥明、遗传性TBG增多症等,故孕妇T4增高;

精神病及一些非甲状腺疾病病人,极少数会出现高T4血症;

雄激素使TBG减低,T4亦减低;

各种非甲状腺疾病如:各种肝病、肝硬化、肝昏迷、肾病、肾衰、心梗、心脏病、呼吸消化系统严重疾病、传染病、创伤、烧伤、颅脑外伤、恶性肿瘤、饥饿、蛋白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均可导致低T3综合征,病情严重者T4亦降低,若T4显著降低,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4,游离甲状腺素(FT4):临床意义同FT3

5,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见于原发性甲低、克汀症、切除甲状腺后甲低、放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低、垂体性甲亢、下丘脑性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地甲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织对甲状腺素不敏感综合征;减少见于原发性甲亢、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席汉综合征、垂体性或下丘脑性甲低、垂体肿瘤、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多巴胺等药物、抑郁症等。

6,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增高见于桥本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毒症、原发性甲低、阿狄森病、孕期自身免疫病、其他某些自身免疫病。

7,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增高是诊断桥本病的主要指标。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甲低、其他某些自身免疫病亦可发现TMAb。

性激素六项:

1,促性腺激素(FSH、LH):FSH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卵巢的卵泡成熟及分泌雌激素;LH也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是促使排卵和黄体生成,在FSH的协同作用下,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

1.1判断闭经的原因①FSH及LH水平低于正常,提示闭经原因在腺垂体或下丘脑。但需除外高催乳素血症及口服避孕药的影响。②FSH及LH水平高于正常,甚至达到绝经水平,病变在卵巢。如卵巢早衰、卵巢发育不良、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等。

1.2测定LH/FSH比值如LH/FSH3(LH呈高值,FSH处于低水平),有助于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1.3诊断性早熟有助于区别真性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由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引起,FSH和LH呈周期性变化,应考虑中枢性原因;假性性早熟FSH及LH水平较低,且无周期性变化,应考虑外周原因如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外源激素所致。

1.4测定LH峰值可以估计排卵时间及了解排卵情况,有助于不孕症的治疗。

2,催乳激素(PRL):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滋养细胞分泌,是一种单纯的蛋白质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还参与机体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对生殖功能的调节。

2.1闭经、不孕及月经失调者,无论有无泌乳,均应测PRL,以除外高催乳激素血症。

2.2PRL异常增高时应考虑垂体催乳素瘤,需进一步检查。PRL兴奋或抑制试验可以区别PRL增高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还是由于垂体肿瘤。功能失调者受药物兴奋及抑制的影响明显,而垂体泌乳素瘤的激素分泌有相对自主性,缺乏对一般药物兴奋、抑制的反应。4.2.3PRL水平升高还见于性早熟、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卵巢早衰、黄体功能欠佳、长期哺乳、神经精神刺激、某些药物作用(如氯丙嗪、避孕药、大量雌激素、利血平等)等因素均可引起PRL升高;PRL降低多见于垂体功能减退、单纯性催乳激素分泌缺乏症。L3雌激素(E2):由卵巢的卵泡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增殖期和促进女性生殖功能及第二性征的发育。

3.1监测卵巢功能

3.1.1判断闭经原因①雌激素持续低水平,表明卵巢无卵泡发育,闭经可能由于卵巢早衰或继发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高泌乳素血症或药物抑制。②雌激素水平符合正常的周期变化,表明卵泡发育正常,应考虑子宫性闭经。

3.1.2判断有无排卵雌激素持续在早、中期卵泡水平,无周期性变化,常见于无排卵型宫血、多囊卵巢综合征、某些绝经后子宫出血等。

3.1.3监测卵泡发育

3.1.4其他女性性早熟,雌激素水平常高于正常值;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卵巢颗粒细胞瘤或使用促排卵药物如氯米酚、绒促性素、尿促性素等可使雌二醇达到超生理水平;肝硬化时雌激素水平升高。卵巢切除、化学治疗时卵巢功能受损均可使雌二醇水平下降。

3.2监测胎儿-胎盘功能应连续动态的观察雌二醇的变化。

4,孕激素(P):由卵巢的黄体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

4.1了解有无排卵正常月经周期中排卵后7-8日孕酮水平达高峰,血孕酮15.9nmol/L,提示有排卵。若孕酮水平符合有排卵,而无其他原因的不孕者,需配合B超检查观测卵泡发育及排卵过程,以除外黄素化未破裂卵巢综合征。使用促排卵药时,可用孕酮观察促排卵效果。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无排卵性月经或无排卵性宫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或长期使用GnRH激动剂,均可使孕酮水平下降。

4.2了解黄体功能黄体期孕酮水平低于生理值,提示黄体功能不足;月经来潮4-5日孕酮仍高于生理水平,提示黄体萎缩不全。

4.3观察胎盘功能妊娠期胎盘功能减退时,血中孕酮水平下降;异位妊娠时,孕酮水平较低;单次血清孕酮水平=15.6nmol/L,提示为死胎;先兆流产时,孕酮值若有下降趋势有可能流产。

4.4孕酮替代疗法检测孕早期切除黄体测卵巢后,应用天然孕酮替代疗法时应检测血清孕酮水平。

4.5血中孕酮升高也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肾上腺肿瘤。

5,雄激素(T):女性体内睾酮,50%由外周雄烯二酮转化而来,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约25%,仅25%来自卵巢。主要功能是促进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对全身代谢有一定影响。

5.1卵巢男性化肿瘤(睾丸母细胞瘤、门细胞瘤),血睾丸酮水平明显增高。

5.2两性畸形的鉴别:男性假两性畸形及真两性畸形,睾丸酮水平在男性正常范围内;女性假两性畸形则在女性范围。

5.3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雄激素可能正常,也可能升高,若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血睾丸酮水平应有所下降。

5.4多毛症患者、血睾丸酮水平正常者,多考虑由于毛囊对雄性激素敏感所致。

5.5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血睾丸酮水平异常增高。

5.6应用睾酮或具有雄激素作用的内分泌药物如达那唑等,用药期间有时需作雄激素测定。

贫血三项

铁蛋白:铁蛋白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23.9-.2ng/mL,女性约11.0-.8ng/mL,血清铁水平在妊娠期及急性贫血时降低,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近年来发现肝癌还含有一种酸性的异铁蛋白,称为癌胚异铁蛋白,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肝癌患者治疗有效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而恶化和再发者升高,持续增高则预后不良,故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疗效监测手段之一,特别是对AFP阴性的患者尤有意义。血清铁蛋白升高原因:血清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肝癌患者有铁蛋白增高的原因可能是:

①肝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铁蛋白或异铁蛋白。②肝癌组织对铁蛋白的摄取及清除受到影响。③肝细胞损害坏死,贮存在肝细胞胞浆中的铁蛋白溢入血中。血清铁蛋白虽非特异性,但除肝癌、胰腺癌中度升高外,其它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直结肠癌均不升高。铁蛋白偏高的症状

铁蛋白偏高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1、由于肝癌是肝脏细胞癌变,所以会出现肝区隐痛或间歇性的钝痛或胀痛,上腹胀痛等。2、初期的肝癌症状隐匿极深,往往只是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闷胀和乏力,B超检查会出现轻度肝肿大。

3、四肢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易疲劳等症状,中晚期往往通常是卧床不起。

2,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营养作用早在年即已得到证实,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还会导致身体无力、易怒、没胃口以及精神病症状。此外,研究还发现,叶酸对孕妇尤其重要。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其次,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婴儿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叶酸缺乏时,脱氧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及氨基酸的互变受阻,细胞内DNA合成减少,细胞的分裂成熟发生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都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等,以舌炎最为突出,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俗称“牛肉舌”,伴疼痛。维生素B12缺乏时常伴神经系统表现,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周围神经炎、亚急性或慢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表现,后者多见于恶性贫血,小儿和老年患者常出现精神症状,如无欲、嗜睡或精神错乱。叶酸缺乏可引起情感改变,补充叶酸即可消失。孕妇缺乏叶酸,可使先兆子痫、胎盘剥离的发生率增高,患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孕妇易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怀孕早期缺乏叶酸,还易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无脑畸形等)。叶酸缺乏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从而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小肠疾病能干扰食物叶酸的吸收和经肝肠循环的再循环过程,故叶酸缺乏是小肠疾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红细胞叶酸含量反映体内叶酸储存情况。小于ng/L为缺乏。

3,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微生物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帮助才能被吸收的惟一的一种维生素。有的人由于肠胃异常,缺乏这种内源因子,即使膳食中来源充足也会患恶性贫血。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上没有维生素B12.它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大约需要三小时(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只需要几秒钟)才能被吸收。维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维生素B12是B族维生素中迄今为止发现最晚的一种。维生素B12是一种含有3价钴的多环系化合物,4个还原的吡咯环连在一起变成为1个咕啉大环(与卟啉相似),是维生素B12分子的核心。所以含这种环的化合物都被成为类咕啉。维生素B12为浅红色的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在pH值4.5~5.0弱酸条件下最稳定,强酸(pH2)或碱性溶液中分解,遇热可有一定程度破坏,但短时间的高温消毒损失小,遇强光或此外线易被破坏。普通烹调过程损失量约30%.其生理作用为:

1、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机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预防恶性贫血;维护神经系统健康

2、以辅酶的形式存在,可以增加叶酸的利用率,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3、具有活化氨基酸的作用和促进核酸的生物合成,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它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4、代谢脂肪酸,使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被身体适当运用;

5、消除烦躁不安,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及平衡感;

6、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参与神经组织中一种脂蛋白的形成:

一、是提高叶酸利用率,与叶酸一起合成甲硫氨酸(由高半胱氨酸合成)和胆碱,产生嘌呤和嘧啶的过程中合成氰钴胺申基先驱物质如甲基钴胺和辅酶B12,参与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甲基化过程。维生素B12缺乏时,从甲基四氢叶酸上转移甲基基团的活动减少,使叶酸变成不能利用的形式,导致叶酸缺乏症。

二、是维护神经髓鞘的代谢与功能。缺乏维生素B12时,可引起神经障碍、脊髓变性,并可引起严重的精神症状。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周围神经炎。小孩缺乏维生素B12的早期表现是情绪异常、表情呆滞、反应迟钝,最后导致贫血。

三、是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将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化成琥珀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其中琥珀酰辅酶A与血红素的合成有关。

四、是维生素B12还参与脱氧核酸(DNA)的合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增加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

维生素B12缺乏导致恶性贫血:1、恶性贫血(红血球不足)2、月经不顺3、眼睛及皮肤发黄,皮肤出现局部(很小)红肿(不疼不痒)并伴随蜕皮;4、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5、唇、舌及牙龈发白,牙龈出血6、头痛,记忆力减退,痴呆7、可能引起人的精神忧郁8、引起有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9、脊髓变性,神经和周围神经退化10、舌、口腔、消化道的粘膜发炎。11、小孩缺乏维生素B12的早期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表情呆滞、少哭少闹、反应迟钝、爱睡觉等症状,最后会引起贫血。副作用:有些病人对该药品有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使用时应注意。营养水平鉴定鉴定方法有:①血清维生素B12的测定是最直接的鉴定方法。血清维生素B12的浓度低于pg/ml,即可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正常值为~pg/ml)。②尿中甲基丙二酸的测定是间接的方法,维生素B12缺乏时,由于特殊的代谢障碍,尿中甲基丙二酸的排出量增多,但是叶酸缺乏时并不增加,故可用来区分维生素B12缺乏和叶酸缺乏。③维生素B12吸收试验。以放射性钴为标记的维生素B.0μg给受试者口服,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μg,然后测定48小时内尿中钴的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正常者,48小时能排出口服放射性钴的5~40%;维生素B12吸收有缺陷者(如恶性贫血、胃切除后、热带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只有5%以下。④治疗性试验,是临床工作中最早采用、最简单方便的一种诊断手段,在不具备开展上述各种检查的条件时,可采用此法。用维生素B12治疗后网组织红细胞上升,同时,骨髓中巨幼红细胞转变成正常形态的红系细胞,即可判断为维生素B12缺乏。主要食物来源1、动物肝脏、肾脏、牛肉、猪肉、鸡肉、鱼类、蛤类、蛋、牛奶、乳酪、乳制品、腐乳2、维生素B12不易被胃吸收,大部分是经由小肠吸收,故长效型锭剂效果较好3、若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头发炎、失去味觉等症状,便是缺乏维生素B12的警讯4、严重缺乏维生素B12时,医师多会以注射方式补充5、老年人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较困难,医院通过注射方式补充。

肿瘤标记物

1.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正常参考值:0~15ng/ml

2.癌胚抗原(CEA):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ng/ml

3.癌抗原(CA):CA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CA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动态观察血清CA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95%的残存肿瘤患者的血清CA浓度大于35U/ml。当卵巢癌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增高,卵巢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A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见CA升高。CA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正常参考值:0.1~35U/ml。

4.癌抗原15-3(CA15-3);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CA15-3动态测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大于U/m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升高,应予以鉴别,特别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正常参考值:0.1~25U/ml

5.癌抗原19-9(CA19-9):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大量研究证明CA19-9浓度与这些肿瘤大小有关,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胰腺癌患者85%-95%为阳性,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当CA19-9小于0U/ml时,有一定的手术意义,肿瘤切除后CA1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对胰腺癌转移的诊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当血清CA19-9水平高于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的阳性率也会很高,若同时检测CEA和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性检测率(对于胃癌,建议做CA72-4和CEA联合检测)。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如胰腺炎、轻微的胆汁郁积和黄疸,CA1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而且其浓度多低于U/ml,必须加以鉴别。正常参考值:0.1~27U/ml

6.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症)。血清PSA是检测和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血清TPSA定量的阳性临界值为大于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达90%-97%。TPSA也可用于高危人群前列腺癌的筛选与早期诊断,是第一个由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用于筛查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TPSA测定还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病情及疗效,90%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血清TPSA值可降至不能检出的痕量水平,若术后血清TPSA值升高,提示有残存肿瘤。放疗后疗效显著者,50%以上患者在2个月内血清TPSA降至正常。正常参考值:0.01~4.0ng/ml

7.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单项的血清总PSA(TPSA)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主要是因为在浓度2-20ng/ml范围内,二组病人有交叉。而FPSA/TPSA不受此因素及年龄的影响,通过FPSA/TPSA比值达到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前列腺癌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明显偏低,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显著增高。FPSA/TPSA界限指定为0.15,低于该值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其诊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8.6%,明显优于TPSA单独测定。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TPSA值为2-20ng/ml病人,当TPSA值低于2ng/ml或高于20ng/ml时,FPSA/TPSA比值并不能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正常参考值:0.01~2.0ng/mlFPSA/TPSA:0.15

医院检验科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积累,我科现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迅速发展成为本地区最具有实力的检验科之一。现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10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6名,检验师1名,检验士1名。科室下设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HIV初筛实验室、微生物室、输血科,病理室等7个专业实验室,担负着全院门诊、住院、体检中心等各个科室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和院内感染检测任务。实验室使用面积约平方米。

科室诊疗范围:现已常规开展了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脂、脑钠肽前体、降钙素原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糖化血清蛋白、淀粉酶、肌钙蛋白、微量元素、乙肝五项、甲肝、戊肝、乙肝两对半定量分析、结核抗体、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病毒初筛、梅毒抗体初筛;甲状腺功能、癌胚抗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A-、CA-、CA-,甲胎蛋白,肝纤四项等化学发光检验;临床血液、体液、脑脊液的常规检验、分泌物的常规检验、尿沉渣分析凝血功能检验血气分析;精液常规分析;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新生儿溶血筛查及成分输血等,并且成分输血工作开展深入,提倡科学、安全、合理地向临床供血,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开展疑难、特殊血型鉴定,将患者用血的风险降到最低(输血科)。

科室质量控制:检验科的管理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发展”。检验科长期以来坚持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控已覆盖临检,免疫,生化,血库等室,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检验科有完善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重视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工作,20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甘肃省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并取得良好成绩,并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

科室服务宗旨:

检验科为方便患者就诊,设有24小时全天候急诊检验,急诊检验结果在1小时之内发出报告;实行全日接收常规检测标本,部分项目向患者承诺“30分钟快速检验”。

本着我院“精诚、关爱、传承、创新”的院训,检验科会一如既往的以科学为原则、质量为保证、服务为根本、以病人为中心,“爱岗敬业、奉献爱心、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科室精神。竭诚为临床诊断、疾病防治提供准确、客观、及时的实验诊断依据。

检验须知:

1,静脉采血:空腹12-16小时;每天早上11:30前采血。

2,尿液检查:尽可能留取晨尿中断尿,2小时内送检。

3,粪便检查:随到随取,1小时内送检。

4,精液检验:禁欲5天以上,1小时内送检,冬天保温送检。

5,细菌培养:无菌操作留取标本,立即送检。

检验科科训:检以求真验以求实精益求精医患满意

科室-

医院投诉监督-6103

检验科宣

赞赏

长按







































拉萨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jc/1758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