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医院 >> 林创坚教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改变造成椎节失稳,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林创坚教授遵循“四诊合参,精准调整”的诊疗原则,在详细了解病史病情的基础上,结合影像学和体格检查结果,秉承“巧、准、透、稳”的正骨手法特点,根据患者病理变化来进行推拿整脊。林师以脊柱解剖学、生物力学和影像学为基础,通过手法矫正脊柱的形态变化,改变脊柱生物力学结构,缓解颈椎异常形态对神经和血管的干扰,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消除致病因素的治疗目的。
林创坚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第二批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及教研工作30余春秋,擅长治疗颈肩腰腿痛及骨折整复,有丰富、独到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本院本专业带头人和知名专家。临床上主张推拿手法治疗各类颈椎病,经验丰富,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本病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有幸师从林创坚教授,收获良多,今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林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以供同道借鉴。
一.检查手法
林创坚教授非常重视颈部触诊,临证时经常强调在详细询问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认真对患处进行望、摸、比、对,结合影像学特点,“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才能手摸心会,对患者的脊柱形态有充分的认知掌握。林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检查手法一般分为三步:
1.颈椎总体触诊法
嘱患者坐位,颈部放松,双臂自然下垂。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以两手拇指沿棘突两侧触诊探索患处脊柱形态,以点按、弹拨、指揉等手法检查肌肉肤温、肌肉紧张度和痉挛状态,判断筋结、条索状结节、压痛点等处的范围和深浅,根据患者颈椎的特异性决定施术的手法、力度及方向等。林师强调,颈椎总体触诊法主要了解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序列有无异常,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常可在C1-C2处触及压痛及偏歪错动现象。
2.颈椎棘突触诊法
嘱患者稍低头,医者拇指端触及颈椎棘突,以体表较易触及的C2和C7作为颈椎的定位标准,依次定位颈椎各个节段。滑动触诊C1-C7,注意观察棘突的凹凸感是否符合生理曲度,棘突是否在人体正中线上,仔细询问有无按压痛。
3.颈椎横突触诊法
医者两拇指分别置于乳突后下方的C1横突,依次向下滑动触摸颈椎各个节段的横突,注意观察是否有压痛、偏移、不对称等异常。林师提出,通过颈椎棘突、横突的触诊,能在思维中形成颈椎的立体模型。如触及横突的偏歪压痛,很可能是两侧横突不对称;如触及横突一端翘起而另一端前倾,常提示有骨错缝的存在。
二.推拿治疗
林创坚教授采用自创提拉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传统手法不同,提拉旋转手法更加注重精准调整、安全复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颈肩背放松手法
嘱患者俯卧位,双臂自然下垂,依次用拿揉法、点按法、推法、拨法、拍法在患者颈部、肩背部进行手法操作,着重放松斜方肌、三角肌、肩胛骨上下肌肉群等容易有筋结、条索状结节的地方,再依次点揉双风池、天柱、大杼、颈百劳、肩井、大椎、天宗等穴位。林师认为,对筋结、条索状结节、钝厚等处应着重进行松解,对颈部触诊压痛点重点行弹拨法以疏通经络,此举可充分放松颈肩背部肌肉,是进行调整手法的基础。林师强调,对于气滞血瘀为主证的患者,常见颈痛或头痛、压痛点固定不移,松解时以按法、揉法为主,医者力度持续均匀,着重点按膈俞、合谷以加强行气活血之效;对于风寒痹阻为主证的患者,常起病突然,症见恶风恶寒、遇寒加重等症状,松解时以点按法为主,着重点按风池穴、风府穴以加强祛邪之效,医者力度大、渗透力强,方可起到祛风散寒之效;对于肝肾亏虚为主证的患者,常见腰膝酸软、眼花耳聋等症状,该类患者大多为老年人,骨质疏松且脊柱稳定性弱,放松时应以揉法为主,医者力度柔和,着重点按肝俞、肾俞以加强补益之效,旨在调补肝肾,应注意避免用力按压棘突,以免造成骨折。
第二步提拉旋转调整手法
嘱患者坐位,保持放松状态,医者站于患者身后,触摸、检查、定位后,嘱患者低头,一手拇指抵住需要整复的棘突,另一手掌轻托患者下颌部轻轻向上提拉,颈椎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医者即感明显阻力,此时为颈椎旋转的角度和力点集中在需要整复的棘突部位,即再做突发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稍后,抵住患者棘突和横突之间,向对侧方向做如上操作,以进一步调整该节段。例如,颈椎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示C2椎体向右偏,嘱患者低头,医者用右手固定C2椎体棘突,左手掌轻托患者下领部轻轻向上提拉,向右侧慢慢旋转,当有阻力时稍停,随即用劲向右上方做突发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操作中应以右手拇指用力推动棘突向对侧,才能加强整复棘突偏歪之效,而左手推动力度较小,主要起到稳定和控制头颈部位的作用。再向右手拇指抵住C2椎体右侧横突与棘突之间,左手轻托患者下颌部向左侧慢慢旋转,当有阻力时稍停,随即用劲向左上方做突发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同时右手拇指向左上方推动。此时大多能到颈部“弹响声”或者手下感觉滑动感,手法复位完毕。每周5次,共治疗10次。
林师强调,提拉旋转调整手法取效最关键是力度和角度的把控。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寰枢关节半脱位,加上C1-C2关节活动度较大,因此提拉旋转调整手法主要调整C1-C2关节。在复位过程中,医者力度要持续、均匀、轻巧,不可暴力操作、强制操作。患者低头的角度要根据患者颈椎的形态特点决定,旋转过程中两手定位始终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避免造成颈椎错位、脊髓损伤等。另外,医者应注意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排除骨结核、骨肿瘤、骨质疏松、脊髓型颈椎病或伴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后再行手法治疗。
第三步精准导引法
临床上有患者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后症状会好转,但容易反复发作。林师认为,从西医方面认识,这与颈胸段脊柱稳定性不足有关,从中医方面认识,这与脾肾虚弱有关。脾主肉,肾主骨,脾肾虚弱就容易引起肌肉无力和骨骼不稳。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调补脾肾,并进行科学的颈部功能锻炼,以增强肩背部肌肉、韧带的强度、稳定性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林师总结了一套“精准导引法”,包括左顾右盼、头项相迎、昂首挺胸等步骤,根据患者症状和脊柱形态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每日锻炼2次,早晚各1次。该导引法可以有效舒缓颈部疲劳,缓解软组织的粘连痉挛状态,纠正小关节错位,从而改善颈椎对椎动脉的压迫状态,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保健也非常重要,比如注意颈部保暖、调整枕头高度、避免颈部过屈或者悬空等。经过临床随访,大多数患者进行导引法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频率明显降低。
本文摘自论文《林创坚教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总结》(发表于《中国民间疗法》第28卷第19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