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RaphaelP.Rush,M.D.等近期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发表神经、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IV期)1例,诊治过程曲折,颇值得回味,现编译如下。

患者女,46岁。主因“四肢乏力3月”入院。伴有后背部疼痛,四肢尖锐烧灼刺痛,双手麻痹。

入院考虑为颈胸段神经管疾病,如脊椎退行性疾病、肿瘤或硬膜外脓肿;或脊髓压迫性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横贯性脊髓炎、出血或梗死。不过,随着背部疼痛加重,更可能的解释为:多发性神经根病。

追问病史,患者近3月体重下降9Kg,无头痛、发热及盗汗。既往病史:乳糜泻、疱疹样皮炎,否认烟酒史。职业:舞蹈教练。

多发性神经根病病因甚多。鉴于患者体重明显下降,需考虑恶性疾患,如神经根浸润性疾病(软脊膜癌、淋巴瘤)、骨硬化性骨髓瘤、副肿瘤综合征;感染性疾病,如莱姆病、HIV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介导性疾病,如结节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CIDP、血管炎、结缔组织病(如:狼疮)。乳糜泻可导致外周神经病、共济失调,但不发生多发性神经根病。

查体:生命体征:T36.0°C、P90次/分、R24次/分、BP/78mmHg、SpO%(未吸氧)。皮肤、心脏、呼吸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关节无压痛、肿胀,棘突无压痛。神经系统查体:左侧上眼睑下垂、左侧面部乏力、头皮感觉迟钝,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右上臂及肩部肌力0级,左侧手臂肌力4级。

为明确诊断,完善神经传导试验、肌电图检查及中枢神经系统MRI检查。

实验室化验: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电解质、肌酐及肌酐清除率、LDH及尿酸正常;血培养阴性,HIV、HBV、HCV及伯氏疏螺旋体及西奈病毒检测阴性;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定量检查阴性;ANCA阴性;抗核抗体阳性(+),1:40斑点型(参考1:32);ENA抗体谱阴性;CRP、CA12-5正常。脑脊液检查:RBC24个、蛋白1.5g/L、糖3.1mmol/L,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及隐球菌抗原检测阴性。细胞学检测阴性。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电图显示颤动电位及右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外侧肌、大收肌肌肉电位降低。近端神经受累,在保留外周神经的同时,涉及多神经根。

目前诊断倾向于考虑恶性神经根浸润性疾病,如实体瘤(乳腺癌、肺癌及黑色素瘤)、白血病及淋巴瘤。为此,我们安排了胸部、腹部及盆腔CT检查及乳腺X线照相术,行皮肤检查除外黑色素瘤。

皮肤检查阴性。

盆腔MRI提示:右侧子宫多发肌瘤;右侧卵巢单发血管性病变,大小为5.2*1.8*3.9cm,左侧卵巢未见异常。

鉴于发现卵巢肿块,请妇科肿瘤医师会诊。考虑副肿瘤综合征或肿瘤软脊膜转移性病变。

我们给予了5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诊断性治疗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CIDP。症状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且出现尿潴留、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及呼吸肌无力。此时给予IVIG治疗,医院。

RaphaelP.Rush,M.D.不倾向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尚无证据支持CIDP的诊断;且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掩盖淋巴瘤症状,影响活检。

为此,结合妇科肿瘤医师会诊意见,RaphaelP.Rush,M.D.教授同意复查盆腔MRI检查。

图A:脊椎MRIT2加权像:亚急性-慢性炎性多神经病变;

图B:C5水平臂丛神经扫描:神经根异常强化影像;

图C:马尾神经。

图D:盆腔MRI增强检查:双侧卵巢浸润性软组织肿块(右侧:7.0*3.6*4.9cm;左侧:1.8*1.6*1.4cm)

图E及图F:PET-CT检查:C2-C3及C7-T1神经根浸润性摄取值增高。

患者遂行CT引导下盆腔活检检查。

最终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IV期)、神经淋巴瘤病。

患者经6疗程R-CHOP方案化疗,神经症状稍有好转、神经源性膀胱缩小,可自主饮食、呼吸。

再历1月,患者出现构音障碍、右上侧肩部疼痛、左下颌麻痹。医院给予2疗程挽救性化疗,方案为:地塞米松、大剂量阿糖胞苷、顺铂及利妥昔单抗。患者出现癫痫及意识水平下降,经姑息性治疗,患者10月后死亡。尸检:蛛网膜下腔、Virchow环、深血管间隙、脊神经根及颅神经均可见神经淋巴瘤病累及。

图G:尸检组织神经纤维瘤病免疫化学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可见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侵犯神经根纤维。

RaphaelP.Rush,M.D.教授点评:DLBCL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占比35%.其中40%病人存在淋巴结病变,另有40%表现为结外病变,如:胃肠道、皮肤、神经系统、骨骼、睾丸、软组织、唾液腺、女性生殖道、肺、肾脏或肝脏。传统化疗缓解率达80%,5年总体生存率为55%-94%.根据目前资料,仅有4%妇女出现子宫及卵巢DLBCL受累,其总体生存率更低。由于副肿瘤抗体攻击,4%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侵犯。神经淋巴瘤病极难诊断,MRI及PET-CT诊断价值均有限,即使是病变组织活检准确率仍偏低,其中位生存期仅为10月。

本例患者诊断过程曲折,该女病人出现DLBCL两个少见表现:多发性神经根病、卵巢受累;且患者未出现DLBCL常见的淋巴结病变及血细胞减少之表现,临床经验不甚丰富的医师极难考虑为本病。但其实患者近3月体重下降9Kg,尤其应该考虑恶性肿瘤之倾向。遗憾的是,虽然患者最终诊断得以明确,医师仍回天乏术,这也警示我们在优化DLBCL诊疗方案依然仍重道远。

正如柯南侦探破案一样,真相就在细枝末节之间。只有深刻发掘疾病表现之后的联系,我们才能“Connectingthedots”.

原文献:RaphaelP.Rush,M.D.,AlexandraP.Saltman,M.D.,AncaA.Prica,M.D.,etal.ConnectingtheDots.NEnglJMed;:-.

医脉通血液科

向您推送

新鲜血液资讯

长按







































盖博士盖百霖
消除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ys/1744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