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相关研究显示,HCV感染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TypeⅡdiabetesmellitus,T2DM)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CV感染者发生T2DM的危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增加;而在T2DM患者中,HCV感染率亦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本文就HCV感染和T2DM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HCV致T2DM的可能机制

1.1HCV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到达相应靶组织后,首先与胰岛素受体结合,磷酸化并激活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receptorsubstrate,IRS)1和2,这是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IRS-1的Tyr磷酸化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而Ser磷酸化抑制其和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促使其降解。IRS-1的Tyr磷酸化和Ser去磷酸化之间存在一定平衡。Aytugetal最早发现HCV可引起IRS-l的Tyr磷酸化水平降低,并且伴随着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活性的下降,这一信号通路的异常引起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Banerjee等发现HCV核心蛋白可通过上调IRS-1的Ser磷酸化水平,影响下游Akt/PKB通路的活性,继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除了直接作用于IRS-1磷酸化外,HCV还可通过其他途径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Bose等研究发现HCV可以激活mTOR/S6K1通路,间接抑制IRS-1的功能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

1.2HCV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表达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是机体炎症、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TNF-α引起IR和糖尿病的机制有:TNF-α过量释放激活IRS-1Ser磷酸化,导致胰岛素信号下游Akt蛋白的下调;抑制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transporter-4,GLUT-4)基因的转录;加速脂肪细胞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大量释放,在促进肝糖原输出的同时减少对外周糖的利用;促使升血糖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产生拮抗胰岛素作用。

TNF-α与两种不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TNFR1(55kDa)和TNFR2(75kDa)相结合,产生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55和sTNFR75。相比TNF-α,sTNFR被认为是TNF-α系统活动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研究发现HCV感染者体内,血清TNF-α和2种sTNFR水平明显增高,并且随着Child-Pugh分级更加明显。Knobler等对CHC合并糖尿病组、CHC未合并糖尿病组、单纯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4组患者测定血清sTNFR水平,结果显示:CHC合并糖尿病组sTNFRl和sTNFR2都明显的增加,同时CHC未合并糖尿病组的IR与TNF血清水平相关,也与肝纤维化和血清转氨酶相关。该研究表明,TNF-α、CHC、T2DM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1.3HCV影响脂质代谢

约34.8%~81.2%的CHC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可以诱发或加重IR和T2DM。不同HCV基因型引起脂质代谢异常的机制不完全一致,非基因3型HCV感染主要通过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途径诱导脂质代谢紊乱。临床危险因素主要和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IR相关,而与HCV病毒因素关系不大。

对于HCV基因3型感染者,脂质代谢紊乱似乎和HCV病毒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约有54~76%的HCV基因3型感染者存在肝脂肪变性。基因型3型HCV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干扰脂质代谢:①HCV可降低微粒体脂转运蛋白活性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的合成,从而导致大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肝细胞内堆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②HCV抑制PPARγ活性,调控线粒体和激活氧化酶来影响脂质代谢;③HCV上调固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Sterolregulatoryelementbindingproteins,SREBP)的活性,促进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的合成。

1.4HCV影响铁代谢异常

铁代谢异常导致最常见的疾病是肝脏铁过度沉积相关的IR。HCV可介导铁蛋白增加引起体内铁代谢异常,肝脏铁含量增加可直接影响胰岛功能,导致IR的发生和T2DM的风险。当IR发生后,还可反过来影响肝脏脂肪沉积,影响铁代谢。因此IR、肝脂肪变性、铁代谢异常与T2DM之间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5HCV导致胰腺细胞损伤

HCV还可在胰腺细胞中复制,通过直接损伤作用导致胰岛细胞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另外,HCV感染后易并发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如HCV包膜蛋白与胰岛细胞抗原具有同源性,可造成交叉免疫反应,胰腺细胞可能成为HCV的靶外细胞,从而导致胰岛细胞损伤、β细胞功能降低,最终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和T2DM的发生。

2T2DM加重肝病进展

T2DM影响CHC患者的病情,可引起肝脏脂肪变性,加重肝纤维化进展,造成抗病毒治疗的失败,甚至还促进肿瘤的发生。台湾一项对年~年间诊断为CHC的名患者随访发现,合并T2DM的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机率明显增高。通过Cox统计排除年龄、性别、丙肝治疗、糖尿病治疗、肝癌、合并症指数、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后,T2DM仍然是一个预测肝硬化(HR=2.)和肝硬化失代偿(HR=3.)的独立因素。Elkrief等对例CHC肝硬化患者(其中68%男性;平均年龄59岁;平均MELD评分10)进行长期随访发现,糖尿病是肾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细菌感染、HCC等肝硬化晚期各种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认为糖尿病是HCC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一个预测因子,积极控制血糖可改善这些患者的肝硬化结局。日本一项对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CHC患者平均随访观察了8.1年的研究发现,T2DM提高了HCC发生风险大约1.73倍,他们同时发现控制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在小于7.0%能显著降低HCC发生的风险。

3HCV合并T2DM的临床治疗研究

T2DM影响HCV抗病毒的治疗效果,而HCV的抗病毒治疗将改善IR,并减少T2DM发生的风险。Kawaguchi观察89例经肝穿证实感染HCV并且合并T2DM的患者,根据6个月的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三组:持续应答组(n=29)、复发组(n=12)、无应答组(n=48),在持续应答组患者可明显改善IR、提高β细胞功能和肝细胞IRS-1/-2的表达。Romero-Gomez的研究将例HCV感染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空腹血糖受损组(n=)和T2DM组(n=),这些患者根据不同基因型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4周或48周,结果提示:血糖正常组的持续病毒性应答(SVR)率最高,同时SVR也是预测CHC患者能否改善IR和T2DM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控制T2DM也同样能够改善CHC患者肝硬化的预后和发展。Zhang研究发现,合并T2DM的HCV肝硬化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可以减少死亡的风险57%,他们建议CHC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为肝硬化,必须要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同时使用吡格列酮、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三联治疗的结果却不尽满意,三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糖的相关指标,但似乎并不能提高患者病毒学应答。

4展望

HCV感染与T2DM之间关系密切。HCV可诱导IR和T2DM的出现,而长期IR和高血糖状态,又会加重CHC病情进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全面深入探讨HCV感染与T2DM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将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策略。

来源:《实用肝脏病杂志》年第19卷第2期









































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ys/1717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