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际上,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病因,而既往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约一半由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与发达国家的疾病构成明显不同。《报告》称,随着近3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与发达国家报道的患病率水平相当,糖尿病肾病已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

  《报告》详细分析了因患尿毒症而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状况:血液透析是我国透析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91.0%);透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比美国和日本报道的透析患者平均年龄要年轻;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18/百万人口和39.95/百万人口,透析患者的发病率为.19/百万人口;透析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为45.5%,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27.1%;透析患者的住院次数为1.8次/每人每年;透析患者在人群中占比与其高昂的医疗花费不成比例,具有“医疗费用放大器”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江华教授认为,近30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死亡率在增加,而它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防治的技术和手段,而是很多人不知晓、缺乏科学的数据。中国有1亿多肾脏病患者,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如何做出中国的标准与指南,是一个挑战。

  对此,《报告》执笔团队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亟须推动建立全国性的肾脏疾病监测体系,基于已有多源数据库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为肾脏病的监测与管理带来新的契机;第二,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特征存在明显地区和城乡差异性,医院肾脏专科资源的配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快区域性肾脏病诊疗中心的建设;第三,糖尿病肾病为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最常见病因,中国肾脏病的学科建设需要向糖尿病肾病倾斜,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杠杆、结合分级诊疗制度、以专业协会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工作,以降低因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所带来的沉重负担;第四,终末期肾脏病消耗我国大量医疗资源,建议提升我国透析服务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包括提高医疗保障力度、加强全国尤其是基层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据介绍,由北京大学肾脏病学系和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报告》,基于4个全国大型数据库,由30位工作委员会成员、历经12个月编写完成,在50名国内外咨询专家的支持下,统计了近万例肾脏疾病患者资料,全面描述了我国慢性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的疾病特征及负担。

50岁的老沈(化名)是杭州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家中资产过亿。

只可惜,他从30来岁检查出糖尿病,到几年前眼睛看不清,两年前患尿毒症,现在医院做三次血透,没有了健康,赚再多的钱于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了。

最近,老沈听说可以做肾移植,这样不用做血透,然而医生告诉他,他有尿毒症的根源在糖尿病,即使做了肾移植,效果也不一定好。

11月12日上午,一名尿毒症患者正在做血液透析。血透的原理,简单说就是把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机器净化,再把血液回输到病人体内。

老沈绝望,他找到倪海祥,说:“倪医生,我出两千万,你能不能治好我的病?”倪海祥摇摇头,要是两千万能买一台时光机,你倒是可以试一试,时光倒流回去重新开始。

年轻时,老沈频繁于应酬,大鱼大肉,胡吃海喝,不爱吃蔬菜水果,他曾一口气连吃了13只螃蟹。除了应酬,他还爱打麻将,经常打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兴致来了通宵都打。打麻将就免不了吃夜宵、吃零食。日积月累,1米75个头的老沈,体重达到了斤。老婆常捏着他腰上的肥肉说,你看你看,都能挤出油了。

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后,老沈丝毫没有在意,坏习惯一样没改。有一次在好朋友家打麻将,半夜12点多,驾驶员忍不住了,拨通了老沈主管医生的电话,“医生,我老板天天麻将打到半夜啊,你管管他!”可是,不要说医生了,家里老婆的话老沈都听不进,他对谁都一副趾高气昂的架势,没人说得动他。

“嘀——血透卡。”20年过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病床上,总是忍不住回想,为什么年轻时这么傻。

?

图为血透用药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接近10%。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我国有1亿多糖尿病人,可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更可怕的是,还有约15%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坚实“后备军”。

并且,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医院党委书记、省级名中医黄琦教授的感受特别明显,以前门诊里的糖尿病人起码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现在二三十岁的,甚至十几岁的,都很常见了。发病率的居高不下和发病年轻化,糖尿病俨然已成为我们国家一大“甜蜜”的负担。

由于糖尿病在早期没有明显异常症状,大部分糖尿病人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会去重视自己的疾病。他们不知道,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并发症,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是因为糖尿病而死,而是死于严重的并发症,如尿毒症、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

其实,要想远离和控制糖尿病并不难,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范治疗,说起来最简单不过的十几个字,但大多数人却很难做到。

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共有24个机位,每天来血透的病人有40多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糖尿病演变成了尿毒症来做血透。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听说过这句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又是什么呢?

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这是糖尿病可怕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5年以上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并发症

糖尿病病程长,如控制不好,易出现并发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据调查,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人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以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以上这些代谢障碍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故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症,使心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常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脑血栓。调查表明,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12倍。糖尿病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发生脑血栓。同时,体内各种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脂、高血压,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几种因素互相协同作用,最终发生脑血栓。

3、糖尿病性肠病。糖尿病性肠病是其中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明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但也有不同意见,主要表现为肠道功能紊乱,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用抗菌素无效。

4、白内障。据统计,在白内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30%。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和眼内房水中葡萄糖浓度偏高,葡萄糖在代谢中转变为山梨醇物质积聚在晶体内,造成晶体纤维肿胀,进而断裂、崩解,最终完全混浊,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5、肾病、尿毒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常无任何肾病症状,一旦出现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说明患者已有持续性蛋白尿,其肾脏内的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此时的糖尿病性肾病已进入中、晚期,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三五年后将发展成肾衰。

6、性功能障碍。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阴茎动脉管腔变窄,供血量减少而造成勃起不坚或勃起难以持久,形成阳痿;或因代谢紊乱;引起神经功能低下和性激素减少。进而降低了性兴奋性,引起性功能减退。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伴发阳痿者高达5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

7、感染。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抵抗力削弱,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功能降低,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繁殖,故处于体表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易发生感染。如皮肤上的毛囊炎、疖、癣,口腔中的牙周炎、齿槽脓肿,肺部的肺炎、肺结核,以及尿路感染、阴道炎等。

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与预防,糖尿病患者应该特别的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发症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治疗优势,中西医优势互补,精细化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温馨提醒: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情况不同,糖尿病并发症并发情况不同,患者年龄阶段不同等等,中西医治疗的方案也是不同的,根据患者的各个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细胞降糖因子将是你最好的选择。

请把健康放第一位!

私人健康订制——为您提供美丽定制方案

为您提供健康预警管理

为您提供四高调控管理

为您提供血液健康管理

为您的生命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丝毫不亚于艾滋病。因此,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防字当头,让健康人不得糖尿病,让糖尿患者尽量不出现并发症。私人健康定制预防并发症,逆转并发症,控制血糖,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一一恢复健康的你。

健康管家首长式服务与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jc/176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