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医院 >> 涵今茹古,洞见症结涵洞塌陷法度脊髓
医院骨科脊柱二病区邢泽军主任团队采用“涵洞塌陷法”°脊髓环形减压治疗了一例严重椎管后纵韧带骨化症(颈2-胸10)的患者,目前患者已出院。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46岁,主因四肢麻木、双下肢活动障碍1年余就诊于我院。查体:可见双下肢明显屈髋、屈膝强迫体位,不能行走,四肢麻木,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深反射亢进,病理征(+)。结合X线、CT、MRI检查发现:长节段(颈2-胸10)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骨质增生,脊髓受压明明显,诊断为“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又称为“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
术前影像
颈椎术前CT、MRI,可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严重、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胸椎术前CT、MRI:可见长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2-T10);胸5椎体水平合并、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脊髓明显受压。
治疗
经过科室讨论后,在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共存的前提下,按照从上至下、先重后轻的原则处理,该例患者采用分期手术,一期处理颈椎,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个月后二期处理胸椎,行椎管后壁减压、“涵洞塌陷法”°环形减压,但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未能及时来院就诊,间隔1年后,再次入院行二期胸椎手术。
术中大体照,可见脊髓彻底减压,胸5水平脊髓悬浮
术中脊髓监护波形图,可见脊髓信号稳定,无异常波动。
第一次术后,颈椎X线(颈2-7节段)
第二次术后,胸椎X线(胸2-11节段)
涵洞塌陷法°环形减压前后,胸5水平椎管管径对比。椎管明显扩大,脊髓前后方彻底减压。
胸椎术后后凸角较术前减小11°
结果
一期颈椎减压术后,患者四肢感觉恢复,但双下肢肌张力仍高,仍处于屈髋、屈膝强迫体位。二期胸椎减压术后,患者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部分恢复,目前处于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总结
1.对于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共存的患者,需按照从上至下、先重后轻的原则处理,该例采用分期手术,先行处理颈椎,在处理胸椎。
2.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扩大到椎管的管径、解除颈脊髓的压迫,适用于治疗长节段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3.后路胸椎椎管后壁减压的范围包括棘突、椎板、骨化的黄韧带及增生的关节突,此术式属于间接减压,适用于胸椎长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能使胸脊髓向后移位,但由于胸椎存在后凸畸形,脊髓向后移位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在减压基础上,需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以减小胸椎后凸角度,以扩大脊髓后移范围。
4.“涵洞塌陷法”又称环形减压,由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刘晓光院长最早提出,是在椎管后壁切除减压,俗称“大揭盖”基础上,从侧后方去除椎体后1/3部分骨质,形成涵洞,再将脊髓腹侧骨化后纵韧带连同残留椎体后壁压入涵洞内,达到脊髓前方彻底减压,即°环形减压,以利于脊髓恢复,降低神经损伤并发症。
专家介绍
邢泽军,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学博士。
专业方向:脊柱外科。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五上午。
社会任职: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畸形防治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脊柱畸形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微创学组委员。经历:年硕士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导师是全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马迅教授。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导师是全国著名的脊柱侧弯专家邱贵兴院士。从医20余年,专业知识扎实、深厚,专业技术全面、规范。擅长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各领域,尤其是脊柱畸形的诊治,熟练掌握脊柱畸形三维矫形和不同等级脊柱截骨技术,以及上颈椎、颈椎病、胸腰椎管狭窄等疾患的减压融合技术。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团队成员
武晓飞,主治医师,在读博士,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以脊柱肿瘤为特色。师从全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医院首席科学家马迅教授。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能熟练掌握骨科常见病的诊治,擅长脊柱外科常见病以及脊柱肿瘤的诊治。医院进修学习脊柱肿瘤外科诊疗技术。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1篇,参编专著2部。
贺国宇,住院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曾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1篇,参与省部级项目研究1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