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四型:

1、气滞血瘀: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推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风寒夹湿:腰腿冷痛重者,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畏风恶寒,肢体发凉,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阻络: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腰膝乏力,劳累更甚,卧侧减轻,偏阳虚者(脾肾阳虚证)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肝肾阴虚证),咽干口渴,面色潮红,怠倦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那么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后会有哪些危害呢?

1、腰部疼痛:腰痛是本症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少数患者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

2、下肢放射痛:腰腿痛在外伤、劳累和受寒后容易发作,每次时间为2~3周,可以逐渐缓解。在发作时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减轻。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反复弯腰活动者发生腰腿痛的概率高。

3、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后伸活动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密切相关。如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长此以往导致患者腰椎骨质增生,后关节的退变和骨质增生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及退变致椎间隙变窄、椎间盘松弛,上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可使椎间孔进一步狭窄,增加神经根受压机会。黄韧带肥厚、钙化、慢性腰肌劳损可使黄韧带肥厚,还会产生继发性椎管狭窄,造成长期反复的腰痛、酸困,继而出现间竭性跛行的严重后果,最后导致瘫痪也是可能的。

4、马尾神经损害:是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危害,马尾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为破裂的髓核突出椎间盘进入椎管,压迫神经根,会造成相应的肢体出现无法忍受的强烈疼痛,严重者需注射吗啡等强效镇痛药方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发展到后期椎管继发性狭窄,或者髓核继续突出直至完全脱落进入椎管,都会压迫脊髓,产生另外一种严重的神经损害——马尾综合征。具体表现为:神经损害呈进行性,感觉障碍表现为双下肢及会阴部麻木、感觉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排便乏力、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男性患者还可出现阳痿。

5、脊柱侧突: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表现是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在背部触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发现棘突偏歪,但这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有体征,约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

马尾综合征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属于疑难症,以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没有可以治疗的诊疗方式。在临床医学上,根据以往马尾综合征的绝大数发病案例发现,马尾神经不管是压迫后还是损伤后,产生的并发症从来不是单一的症状。

每一位病人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有几类,主要是以会阴区的感觉感知、括约肌支配能力、性功能障碍和下肢的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

从年马尾综合征被临床医学顺利定名的时候,在后续的半个多世纪中陆续找出了对应的诊治方式。一般像常规性的治疗主要是采取营养神经的药物来让受损的神经系统得到缓解和营养。主流的方式依然是手术,目的就是消除神经被压迫的情况以及松解粘连为神经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主。

不过手术肯定是有风险的,如果选用手术术式不合理,很容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发生医源性腰椎不稳定,出现滑脱,椎管狭窄等。而出现这种意外后还需要再次手术来进行医治,由于手术可变性,经验不娴熟,操作紧张失误或者暴力操作,会再次对马尾神经周围神经产生更多的损害,导致有的病人不愿意数次手术来尝试。

当时也有手术较为顺利的病人,虽说可以再短期内缓解病症,但是无法把控病程趋势,导致康复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护理,从而让身体发展成部分不可逆的损伤。所以许多人也寄望于中医的医治。

中医药生经益气汤从两个方面上治疗马尾神经综合征的表现,第一个是对括约肌支配能力的恢复改善!第二个就是对于下肢感觉感知障碍的症状治疗!

1.通过中医药从身体内部调整,从而促进膀胱收缩力提升,让病患从尿量上得到增加后,膀胱逐渐有了收缩起伏。这样会对膀胱长期充盈、尿潴留的病人有很大的恢复效果,收缩起伏频率的增加会使膀胱括约肌得到锻炼,从而逐渐恢复控尿,排尿能力!

其次中医药会从病人肠胃蠕动的方向同时着手,因为药物对肠胃积滞的消除以及消化功能有这增强作用,可能让腹胀纳差暖气便秘的状态得到有效的排空,在促进肠胃蠕动的同时,保留了大肠的水分,增加了肠容积,软化了大便、还缓解了腹胀,治疗了便秘。当膀胱收缩力和肠胃蠕动同时进展后,病人括约肌的支配能力也有有所好转,大小便的功能也自然会随之变化,而男性病人的性功能障碍会随着大小便的改善而变化!

2.由于病人在马尾神经受压后,或者手术损伤神经后,导致一段时期的卧床习惯,加上期间种种因素对身体的创伤,会导致“大面积”的经络阻滞出现,从而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肌皮失养从而造成各种神经疼痛,麻木,憋胀,僵沉,痿软,发冷等感觉感知障碍,甚至有些病人下肢由于长期的经络阻滞,气血流通不畅或供养不足,导致肌肉出现萎缩等严重退化情况。加上这种感觉是从会阴区像下肢放射的,不过也有病人属于区域性感觉感知异常,可能是会阴区、脚部明显,也可能是其他部位。

中医药疗法理从疏经通络、益气养血为准则,首先疏通病人长期受阻的经络,让经络得以贯通后,再益气清理其中的垃圾,滋养出新鲜的血液,配上气的疏通逐渐造成血液中养分的循环,而之前长期不受养的筋经得到滋养后会逐步回升气血之力,待气血恢复,血液流通,萎缩的肌肉,麻木疼痛、感知异常自然而然会得以缓解,逐渐回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by/1779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