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紫杉类药物是肿瘤化学治疗的基石药物,可用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可导致药物治疗中止,影响药物治疗结局,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制定和发布了《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本文特别邀请撰写《共识》的通讯作者马飞教授对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专家简介马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兼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创中心青年导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总干事长、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乳腺癌青委会主任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rdio-Oncology等中英文杂志编委等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专项,在JCO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著60余篇,编译肿瘤学专著13部,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项,获得“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临床特点及缓解时间

以感觉症状较为常见,首先出现于足部和手部,主要表现为麻木、刺痛、触觉改变等。此外,自发性的烧灼样、放射性、电击样疼痛,以及机械性/热性痛觉异常或痛觉过度敏感也经常发生。

紫杉类药物说明书获批剂量相关重度(3级和4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2%~33%,不同紫杉类药物病变缓解时间差异较大,白蛋白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醇注射液外周神经病变由3级改善至2级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0~22天、41天和15~57天。

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快速改善可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化疗,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外周神经病变的恢复时间应纳入考虑范围。

相关危险因素

药物所使用溶剂: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聚山梨酯80;

剂量水平:单次、累积剂量;

药物输注时间、治疗持续时间;

年龄、合并症(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肥胖、吸烟史、饮酒史和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

诊断与评估

主要临床特征包括:①肢体远端感觉受累为主,符合长度依赖性特点(例如手套和长袜分布);②病变出现与紫杉类药物使用有时相关系,包括用药后发病、停药减轻、再用加重;③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需与肿瘤本身相关的副肿瘤综合征、营养缺乏相关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相鉴别(详见表1)。

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NCI-CTCAE)、妇科肿瘤患者神经毒性评估量表(FACT/GOG-Ntx)和患者神经毒性问卷(PNQ),从医生和患者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

干预措施

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是最主要的干预措施。1级或2级周围神经病变一般无需调整剂量,3级以上可以个体化判断是否停止治疗,直至恢复至2级或以下,并需在后续治疗中降低用药剂量。不同紫杉类药物发生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剂量调整如下:

紫杉醇注射液:建议所有后续疗程的剂量降低20%。

多西他赛:剂量应由mg/m2减至75mg/m2和/或由75mg/m2减至60mg/m2。若患者在60mg/m2剂量时仍出现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则应停止治疗。

白蛋白紫杉醇:mg/m23周方案治疗乳腺癌的剂量调整方法为:初次出现严重感觉神经病变,后续疗程减量至mg/m2,再次出现后续疗程减量至mg/m2。白蛋白紫杉醇mg/m2单周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mg/m2单周方案治疗胰腺癌时,如患者出现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建议所有后续疗程的剂量降低25mg/m2。

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可使用的药物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6、B12和复合维生素B)、叶酸和烟酰胺。用药剂量详见表2。

表2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用药物剂量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使用的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和钙通道阻滞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用药剂量详见表3。

表3神经病性疼痛常用治疗药物

预防

加压手套/冰手套可显著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乙酰左旋肉碱、谷胱甘肽、维生素E、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等药物也有研究报道,但缺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参考文献: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

喜欢请点“在看”哦

●e肿会●

●来自专业的智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zz/1778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