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围生期新生儿窒息,引起脑供血及能量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种全脑性损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病理生理: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ATP严重缺乏,妨碍脑细胞正常功能,使更多的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从而压迫毛细血管,使脑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后其紧密连接松解,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蛋白等漏出,导致脑水肿,使脑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脑室、脑池受压变窄或消失。乳酸蓄积,局部组织酸中毒,破坏脑血流量自动控制功能,导致脑细胞坏死。由于静脉淤血、缺氧引起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使静脉扩张,静脉压升高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使毛细血管或小静脉破裂出血。可归纳为脑水肿、脑坏死及缺氧性颅内出血。临床诊断要点:1.有明确围生期窒息缺氧史。2.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和原始反射异常等症状;3.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将HIE分为三期。

1)轻度:表现为过度兴奋、眼神改变,反射稍活跃,无或1~2次小抽动,肌张力正常,病程短,症状可在24小时以内消失。

2)中度: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前囟张力稍高,病程常持续一周。

3)重度:表现为昏迷、反射消失、持续惊厥、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散大、前囟饱满等,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有后遗症发生。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主要为脑实质低密度影、基底节/丘脑对称性密度增高、颅内出血及脑梗死等。1、脑白质低密度,脑实质CT值低于18HU以下为低密度。CT分度:根据低密度分布范围可分为3级

①轻度:脑实质内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区,主要在额叶、顶叶,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分布不超过两个脑叶,低密度影与邻近正常脑实质境界基本清楚,脑室、脑沟、脑池正常;

②中度:脑实质散在低密度影分布超过两个脑叶,但不累及全部脑叶,灰白质界限模糊,邻近脑沟、脑池受压变窄;

③重度:脑实质各叶(不包括小脑)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脑室变窄、甚至消失,基底节和小脑密度可正常。

2、颅内出血:主要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相对少见,是中、重度HIE的常见并发症。①原生基质出血(包括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起源处即原生基质,是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易损伤部位,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造成该区域出血。早产儿原生基质出血分为四级:

Ⅰ级为室管膜下血肿,CT显示孟氏孔后方或侧脑室体部室管膜下区域局灶性高密度灶,脑室内无积血;

Ⅱ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不伴有脑室扩张,CT显示侧脑室周围高密度血肿的同时,见侧脑室内少量积血,脑室无扩张;

Ⅲ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伴有脑室扩张,CT显示侧脑室周围高密度血肿的同时,伴随脑室内大量积血和明显的脑室扩张;

Ⅳ级为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CT显示侧脑室周围高密度血肿,脑室扩张积血,血肿周围脑白质密度明显减低,境界模糊。随血肿吸收,CT显示低密度软化灶。

②脑实质出血,较少见;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直窦和纵裂后部为最为好发部位,呈条状、线状或Y形高密度影;④硬膜下出血:多见于足月儿,常发生在天幕周围、中线后部和大脑表面,表现为幕上或后颅窝颅骨下方高密度影,呈新月形或半弧形,可跨颅缝,占位效应依据血肿大小而异。3、基底节区和丘脑密度增高,提示基底节区和丘脑损伤的存在,这可能是重度HIE罕见的症状,多伴有广泛脑水肿或颅内出血。4、脑梗死:临床上以大脑中动脉梗死最常见,梗死区呈扇形低密度影,新生儿脑梗死与发育不成熟脑白质的低密度鉴别比较困难,脑白质受累是提示诊断的依据。

5、并发症:中、重度HIE晚期常合并脑室扩张、脑积水、脑穿通畸形及脑萎缩等。

(中度HIE: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右侧颞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HIE:双侧大脑半球散在低密度影,侧脑室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分度:

①轻度:患儿病变程度为两侧大脑半球,病变累积脑叶在2个以内,病变处信号为灰质和白质,不清晰,颅内未见出血;

②中度:患儿病变程度为两侧大脑半球,病变累积脑叶为3-4个,病变处信号为灰质和白质,不清晰,或有消失倾向,颅内出血明显;

③重度:患儿病变程度为两侧大脑半球,病变累积脑叶在5个以上,病变处信号为灰质和白质,对比后消失,颅内出血显著。

足月新生儿HIE:1、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矢旁区脑损伤、基底节/丘脑损伤、颅内出血及脑梗死。2、MRI主要表现:T1WI表现皮质、皮质下白质沿脑回走行的点状或迂曲状高信号,内囊后肢高信号影消失,严重者两基底节区及丘脑见斑片状高信号。

①矢旁区脑损伤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镰旁脑皮质及皮质下脑白质,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急性期,病变处发生局灶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水肿,表现相应部位脑沟、脑池变窄,T2WI显示局部信号增高,部分病例在T1WI上显示受损脑皮质呈脑回样或线状高位号;后遗症期,显示矢旁区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呈长T1长T2信号软化灶,局部脑皮质萎缩,病变周围脑沟不规则增宽。

②基底节/丘脑损伤通常在后遗症期出现。急性期T1WI显示基底节、丘脑呈弥漫性稍高或高信号,此时T2WI可显示正常。在正常新生儿,T1WI显示内囊后肢信号比邻近丘脑和基底节略高,可以作为判断基底节信号异常的参照。随病程发展,T1WI显示基底节、丘脑的稍高或高信号逐渐变为等信号,后遗症期,因病变的基底节、丘脑出现神经胶质增生和囊性坏死。T2WI显示为局灶性高信号。

(T1WI示皮质、皮质下白质沿脑回点状或迂曲高信号,足月新生儿HIE)早产新生儿HIE:1、主要病理改变包括原生基质出血、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脑梗死。2、MRI主要表现:原生基质出血(室管膜下出血)和PVL,室管膜下出血最常位于尾状核头与丘脑交界处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PVL早期表现为侧脑室旁多发斑点状短T1信号,晚期则表现为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体积缩小,侧脑室三角区扩张,脑室外形不规则,T2WI上侧脑室旁白质见片状高信号。①原生基质出血:同CT,分为四级。

Ⅰ级为室管膜下血肿;

Ⅱ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不伴有脑室扩张;

Ⅲ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伴有脑室扩张;

Ⅳ级为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

(T1WI及T2WI序列示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积血,符合早产新生儿HIE)②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变早期,在MRI上显示侧脑室周围有局灶性长T1和长T2信号,易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和额角周围的脑白质内,可伴有弥漫性脑水肿。MRI表现还包括:①脑室旁白质在T1WI上呈局灶性高信号灶;②脑室旁白质体积减少;③双侧脑室向外侧不规则扩张:④严重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可伴脑皮层萎缩、胼胝体萎缩、丘脑和脑干萎缩。(侧脑室扩张,FLAIR序列示双侧侧脑室旁斑片状高信号,PVL)(末期PVL:胼胝体变薄,侧脑室扩张,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早产儿与足月儿均能表现出的征象:1、脑肿胀,灰白质境界模糊;2、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右侧硬膜下血肿)3、DWI对发现早期HIE有主要价值,缺氧缺血24小时内受累区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此时常规T1WI、T2WI均无异常发现;(常规T1WIT2WI序列正常,DWI序列示小斑片状高信号,ADC序列呈低信号,早期HIE)4、MRS通过测量不同化学物质的进动频率值区分不同的物质,无创地检测脑代谢物质含量变化。可见乳酸峰升高,重度HIE的NAA波峰可下降;MRS在脑损伤早期就可以预测患儿未来24个月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乳酸水平增高可以作为HIBD新生儿早期治疗的指标。5、磁敏感序列有助于发现微小出血灶;6、后遗症期,中重度HIE可合并脑萎缩、脑软化、穿通畸形、脑室扩张等并发症。点击下方关键词即刻获取相应文章影像征象动图解剖血管压迫

肺绒癌腹内疝

脊髓肿瘤卵巢肿瘤

大气道肿瘤及肿瘤样变

肺囊性变踝关节MRI

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专业

消化道造影良性纤维性肿瘤

肝囊变

胸片

Poland综合征骨脓肿

腕创伤

关节软骨创伤

骨肿瘤空洞

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肿瘤节细胞瘤

GPA

胃间质瘤先天下腔静脉畸形ABC作者

邓之亚编辑

小雪球责任编辑

晓倩题图、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投稿转载

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zz/1774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