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中域医考的“医考每日一练”,我们会根据以下目录陆续更新各考点题眼解题同步练习,让我们一起加油!

大家可以拿张纸把答案写到纸上,文末有答案及解析以供核对。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篇生物化学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酶

第四章糖代谢

第五章脂类代谢

第六章生物氧化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第九章基因信息的传递

第十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第十一章细胞信号转导

第十二章血液与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三章维生素

第二篇生理学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呼吸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九章内分泌

第十章生殖

第三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细菌形态结构与细菌生理

第二章消毒灭菌、噬菌体与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四章球菌、肠道杆菌、弧菌与螺杆菌属

第五章厌氧菌、分枝杆菌与嗜血杆菌属

第六章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七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第八章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九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呼吸道病毒

第十章肠道病毒与肝炎病毒

第十一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与疱疹病毒

第十二章逆转录病毒、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与朊粒

第十三章真菌

第四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与抗原

第二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系统

第四章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免疫应答

第六章黏膜免疫系统与免疫耐受

第七章抗感染免疫与超敏反应

第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缺陷病

第九章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

第十章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免疫学防治

第五篇病理学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炎症

第四章肿瘤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艾滋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四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十五章性传播疾病

第六篇药理学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胆碱受体激动药、抗胆碱酯酶药与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三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

第四章局部麻醉药与镇静催眠药

第五章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第六章抗帕金森病药与抗精神失常药

第七章镇痛药与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八章钙通道阻滞药与抗心律失常药

第九章利尿药与抗高血压药

第十章治疗心衰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与抗心绞痛药

第十一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与组胺受体阻断药

第十二章作用于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十三章糖皮质激素类药、抗甲状腺药与降糖药

第十四章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十五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氯霉素

第十六章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抗病毒与抗真菌药

第十七章抗结核药、抗疟药与抗恶性肿瘤药

第七篇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与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卫生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

第四章医患关系与患者的心理问题

第八篇医学伦理学

第一章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第二章医疗人际关系伦理与临床诊疗伦理

第三章临终关怀与公共卫生伦理

第四章医学科研、医学新技术研究伦理与医学道德

第九篇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概论与数值变量数据

第二章分类变量资料

第三章直线相关和回归、统计图表

第四章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与生存分析

第十篇预防医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临床预防服务

第四章社区公共卫生

第五章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第十一篇卫生法规

第一章执业医师法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二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母婴保健法

第三章传染病防治法与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药品管理法

第五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与处方管理办法

第六章献血法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七章侵权责任法与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第八章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九章精神卫生法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十二篇传染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与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三章流行性乙型脑炎与艾滋病

第四章伤寒与霍乱

第五章细菌性痢疾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章钩端螺旋体病与疟疾

第七章日本血吸虫病与囊尾蚴病

第八章性传播疾病

第十三篇神经病学

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论

第二章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第三章脑血管疾病

第四章帕金森病与癫痫

第五章急性脊髓炎与脊髓压迫症

第六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七章重症肌无力与周期性瘫痪

第十四篇精神病学

第一章概述与症状学

第二章器质性精神障碍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章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

第四章神经症性障碍与分离(转换)性障碍

第五章应激相关障碍与心理生理障碍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

第一篇内科学

第一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支气管哮喘

(本章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第二章支气管扩张症

(本章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与肺脓肿)

第四章肺结核

第五章肺血栓栓塞症

第六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第七章胸腔积液

第八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九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第十章心力衰竭

第十一章心律失常

第十二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十三章高血压

第十四章心肌疾病

第十五章心脏瓣膜病

第十六章心包疾病(急性心包炎与心脏压塞)

第十七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十八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九章胃食管反流病与胃炎

第二十章消化性溃疡

第二十一章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第二十二章炎症性肠病与功能性胃肠病

第二十三章脂肪性肝病与肝硬化

第二十四章原发性肝癌与肝性脑病

第二十五章消化道大出血

第二十六章尿液检查与肾小球疾病

第二十七章尿路感染

第二十八章肾功能不全

第二十九章贫血

第三十章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三十一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白血病

第三十二章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

第三十三章出血性疾病

第三十四章输血

第三十五章内分泌疾病总论与下丘脑·垂体疾病

第三十六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三十七章库欣综合征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三十八章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与嗜铬细胞瘤

第三十九章糖尿病与低血糖症

第四十章风湿性疾病

第四十一章中毒与中暑

第二篇外科学

第一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二章休克

第三章围术期处理

第四章外科病人的代谢与营养治疗

第五章外科感染

第六章创伤与烧伤

第七章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第八章颅脑损伤与颅内肿瘤

第九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

第十章乳房疾病

第十一章胸部损伤与脓胸

第十二章肺癌、食管癌与纵隔肿瘤

第十三章腹外疝

第十四章腹部损伤

第十五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第十六章消化性溃疡与胃癌

第十七章肠梗阻与阑尾炎

第十八章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十九章肝脓肿与门静脉高压症

第二十章胆道疾病

第二十一章胰腺疾病

第二十二章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三章隐睾症与泌尿系统损伤

第二十四章前列腺炎、附睾炎与肾结核

第二十五章泌尿系统梗阻

第二十六章尿石症

第二十七章泌尿系统肿瘤

第二十八章精索静脉曲张与鞘膜积液

第二十九章骨折概论

第三十章上肢骨折

第三十一章下肢骨折

第三十二章脊柱骨折与骨盆骨折

第三十三章关节脱位与损伤

第三十四章手外伤与断肢(指)再植

第三十五章周围神经损伤

第三十六章运动系统慢性疾病

第三十七章骨与关节感染

第三十八章骨肿瘤

第三篇妇产科学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二章妊娠生理与妊娠诊断

第三章异常妊娠

第四章妊娠特有疾病与妊娠合并症

第五章胎儿异常与多胎妊娠

第六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与胎膜早破

第七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第八章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第九章正常分娩

第十章异常分娩

第十一章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二章正常产褥与产褥期并发症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四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脱垂

第十五章子宫颈癌、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

第十六章卵巢肿瘤

第十七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八章生殖内分泌疾病

第十九章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

第二十章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

第四篇儿科学

第一章绪论、生长发育与儿童保健原则

第二章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

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四章遗传性疾病

第五章免疫性疾病

第六章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五篇实践综合

一、血液的理化性质(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30.最能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的是

A.血液粘滞性B.血细胞比容

C.血浆渗透压D.血液比重

E.血红蛋白量

3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D.清(白)蛋白

E.γ-球蛋白

32.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A.Na2HP04/NaH2P04

B.NaHC03/HZC03

C.K2HP04/KH2P04

D.KHC03/H2C03

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33.下列属于等张溶液的是

A.0.85%NaClB.0.85%葡萄糖

C.1.9%尿素D.5%NaCl

E.10%葡萄糖

二、血细胞生理(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3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B.叶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3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部位是

A.肝B.肾C.脾

D.骨髓E.血液

(36~37题共用备选答案)

A.增快B.减慢

C.在正常范围D.先不变后增快

E.先不变后减慢

36.将血沉快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

37.将血沉正常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快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

(38~39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

C.血浆D.血清

E.组织液

38.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是

39.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析出的液体是

40.血清和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

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

三、血液凝固、抗凝与纤溶(执业需掌握)

41.下列凝血因子中,不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的是

A.ⅦB.XC.Ⅷ

D.ⅨE.Ⅱ

42.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43.临床上,乙型血友病是由于缺乏

A.FⅦB.FyllC.FIX

D.FXE.FⅪ

44.能增强抗凝血酶Ⅲ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肝素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E.α2-巨球蛋白

30.B

①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故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的相对浓度(B)。②血液粘滞性是指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力。血浆渗透压主要反映血浆中晶体物质的数目多少。血液比重主要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全血重量之间的关系。血红蛋白主要反映红细胞比重的情况。

31.D

溶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中,清(白)蛋白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渗透压的75%~85%来源于清(向)蛋白。球蛋白由于分子量大,分子数量少,所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小。

32.B

血浆pH正常值为7.35~7.45,其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包括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和Na2HPO4/NaH2PO4三个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NaHCO3/H2CO3(因血浆中HCO3-和H2CO3的量最大)。K2HPO4/KH2PO4和KHCO3/H2CO3是红细胞内的缓冲对,虽然也参与维持血浆pH值的恒定,但所起的作用远不如血浆缓冲对重要。

33.A

①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能使悬浮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0.85%NaCl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尿素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因此1.9%尿素虽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②0.85%葡萄糖为低渗液,5%葡萄糖为等渗液、10%葡萄糖及5%NaCl为高渗液。

34.E

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及维生素B12。其中,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35.B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产生,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类似的:血小板生成素(TPO)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产生。

36.B37.A

血沉试验时,红细胞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血沉。血沉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血浆变化,因此血沉与血浆变化有关,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因此,只要血浆正常,血沉就正常。

38.C39.D40.E

①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此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是血浆。②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收缩,可使血清析出。③血清和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如右图)。

41.C

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因此称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Ⅷ不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42.A

①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血管受损时,暴露出组织因子(即F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A)。②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而启动的凝血过程(C)。第X因子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激活因子(如下图)。凝血酶形成为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血小板第3因子是血小板膜的磷脂成分之一,是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因子。

43.C

甲型(A型)血友病和乙型(B型)血友病分别缺乏FⅧ、FⅨ。

44.A

①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产生的抗凝物质,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它可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倍。但在缺乏抗凝血酶Ⅲ的条件下,其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②蛋白质C系统(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α2-巨球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均为生理性抗凝物质,但都不能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

觉得不错的亲们,记得每天来做题哦,我们每天会在傍晚前发布题目,晚饭前正好做一做。建议大家做完转发朋友圈,见证自己的成长之路。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目录)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28)

维生素临床执考每日一练(29)

细胞的基本功能临床执考每日一练(30)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中域医考中心

“医、药、护、资格类“培训

年培训项目

执业医师资格类、主治医师资格类、药师资格类、护士资格类、中医师承专长类

学历服务

提供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教育咨询、报名服务工作

报名联系

医师类请咨询

崔老师









































北京一般性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zz/1755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