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预防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大总结九
资料来源:丁香园论坛,“ly”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是一组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storagediseases,LySD),脂质在多个器官系统内沉积,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苷脂沉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2型:GM1型是由于缺乏β-半乳糖苷酶,GM2型(Tay-sachs病、AB变异型及Sandhoff病)是由于缺乏β-己糖胺酶。
其中,GM1型于年代首次被生化学家Dr.JohnS.O’Brien描述,据估计发病率为1例/10~20万新生儿。现在,GM1型的诊断对儿童神经病学家仍是挑战。GM1型的婴儿型,最为常见,病情也最为严重,患儿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症状,如肌张力低下、感觉缺损、第一年发育迟缓,因而此病的鉴别诊断较广。
近期的Neurology杂志报道了一例复杂的婴儿型GM1型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患婴大面积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现认为该特征为GM1型的先兆症状。因为此罕见病的确诊需要做昂贵的基因检测,因此识别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尤为重要。
病例分析
一名5月龄足月产女婴,因肝酶持续增高和发育迟缓求诊于儿科,父母为非近亲结婚的巴西人。2月龄时因发热、喂食困难曾住院治疗,肌张力和骨骼发育正常,但肝肿大,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转氨酶轻度升高,胆红素水平正常,最终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缬更昔洛韦治疗3周后,患儿病毒载量未测及,但肝酶仍增高。4月龄时,发育迟缓,缺乏社会性微笑和追物能力,抬头、转头不稳。
现患儿存在高血压,前囟门较大,眼距和鼻梁增宽,腹部增多,肝脏在肋缘下2cm触及,不会追光,听声不受惊,吮吸反射存在,肌张力弥漫性低下,深腱反射下降。患儿出生后开始出现背部、臀部、下肢、腹部大面积皮肤黑色素增生性斑块(图A),进展至2月龄后稳定。
视觉诱发电位显示传导时间显著延迟,MRI示脑部皮质下、中央沟和皮质脊髓束的脱髓鞘化,基底节区T2信号增高(图B和C)。超声心动图示,左侧心室轻度扩张、萎缩,收缩功能轻度下降。代谢筛查示尿有机酸和黏多糖正常。
图(A)出生后大面积的皮肤黑色素细胞增生。(B)MRIT1像示皮质下白质广泛弥漫性低髓鞘改变,内囊脱髓鞘。(C)T2像示基底节高密度斑块。
讨论婴儿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和肝肿大的鉴别诊断包括LySD,譬如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如GM1型、Tay-Sachs病和Sandhoff病)、岩藻糖苷贮积症、α-甘露糖苷贮积症、粘脂贮积病(如唾液酸沉积症、细胞内含物病和多种硫酸酯酶缺乏症)、黏多醣贮积症(如Hurler综合征)和糖原贮积病(Pompe病)。
Tay-Sachs是唯一不累及肝脏的LySD。而患儿黏多醣水平正常,可以排除Hunter和Hurler综合征;出生后6月内起病可以排除Hurler综合征、Pompe病和多种硫酸酯酶缺乏症;大面积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与重度LySD有关,常为Hurler综合征和GM1。考虑到患儿的病史和临床表现,GM1最为可能。
基因学检测表明,存在GLB1基因R59H和WLfsX5的复合杂合突变。由于两种突变出现在同一等位基因(位于cis)未有疾病症状,因此患儿父母在不同等位基因(易位)各有一个致病突变。GLB1基因位于染色体3p21.33,编码溶酶体β-半乳糖苷酶,该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超过个,多数患者为复合杂合子。
1型GM1除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和肝脾肿大之外,还可见多发性成骨异常、癫痫、膝关节僵直、惊吓反应过度和面部特征粗大。继发于溶酶体贮积增加和颅顶增厚,可出现巨头畸形。半数患儿眼科检查时可有樱桃红斑点,多数患儿1岁时耳聋、失明,3岁时因误吸性肺炎或心脏问题死亡。
二十三、病例学习: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
-11-:00来源:丁香园作者:zhoulindandy
年11月3日,AJNR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教学病例。
患者女性,21岁,自童年后期逐渐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
结合上图,考虑如何诊断?
A.Canavan病(海绵状脑白质营养不良)
B.亚历山大病
C.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
D.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答案:C.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LC),又称VanderKnaap病,是一种MLC1基因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脑白质病。MLC多见于土耳其人和亚洲印度的阿加沃族群。
该病在婴儿时期出现巨头畸形,进展性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障碍。MRI表现为大脑白质弥散的T2高信号,外囊受累明显(图2箭头所示);皮层下囊肿通常见于颞叶前区(图1箭头所示)和额顶区(图3黄色箭头)。灰质则通常不受累。
颅骨增厚(图3白色箭头)可能是由于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诊断该病须与Alexander病、Canavan病及其它巨脑症相鉴别。
二十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09-:35来源:丁香园作者:zhoulindandy
近日,Neurology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教学病例。
患者男性,50岁,进展性泌尿生殖功能障碍5年,近来又出现腿部肌张力障碍。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下肢痉挛性轻瘫。MRI检查示大脑白质异常和脊髓萎缩(见下图)。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血液及尿液等化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尽管患者无相关家族病史,但从其表现特征看,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白质营养不良。之后行分子检测,发现编码核纤层蛋白B1的基因LMNB1序列重复,支持诊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图.该患者MRI征象.FLAIR序列可见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侧脑室旁(图A箭头)及大脑脚、脑桥核(图B箭头)对称性高信号。脊髓MRIT1像可见脊髓广泛性萎缩。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白质营养不良通常于成年期出现症状,在出现小脑受损和锥体束征之前,通常先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十五、VV2型克-雅氏病的MRI动态变化
-09-:10来源:丁香园作者:功过不相抵
朊蛋白基因(PRNP)密码子缬氨酸纯合性散发型克-雅氏病(sCJD)是典型的VV基因型sCJD,无明显的肌阵挛发作和周期性尖慢复合波。目前,VV基因型sCJD患者的MRI表现尚无特殊发现。近日,JAMANeurology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病例报道。
患者男性,52岁,4个月前走路发现步态不稳,而后逐渐加重并出现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和幻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眼球运动受限、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额叶受损体征,MMSE量表得分18,无不自主运动。
图.头颅MRIDWI动态观察。A:起病后1个月,B:4个月,C:5个月
头颅MRIDWI像可见双侧丘脑高信号(见上图)。起病第5个月时行氟(18F)脱氧葡糖PET检查,发现丘脑与小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减低。脑电图检查可见广泛的慢波,但无典型的周期性尖慢复合波。
脑脊液检查发现tau蛋白、14-3-3蛋白和朊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朊蛋白基因分析发现,密码子缬氨酸纯合以及密码子谷氨酸纯合,均无任何突变和插入。虽然未行脑组织免疫蛋白印记检测朊蛋白类型,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2型的可能性明显大于1型。
患者于起病后5个月时卧床不起,7个月时出现无动性缄默,在第9个月时死亡。
讨论
在各种类型的CJD和MV2型CJD(密码子蛋氨酸/缬氨酸杂合)患者中,头颅MRI通常表现为丘脑枕高信号或曲棍征(hockeysticksign)。然而,本例患者未见上述征象,而在起病后第1个月时MRI检查表现为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背外侧核高信号,继而累及整个丘脑。
据研究报道,有两位日本患者也曾患VV2型sCJD,在疾病晚期行MRIDWI检查显示整个丘脑高信号。尚无报道在该病早期出现这种情况,然而,我们推测,本例患者MRI的动态变化可以揭示本病的发生部位和病理过程,同时提示该病在早期阶段就比较严重。
二十六、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1例
-07-:56来源:丁香园作者:zhoulindandy
患者女性,36岁,突发听觉丧失、左侧肢体乏力及癫痫发作。
图示.头颅MRI水平位FLAIR(图1)可见双侧额叶融合性异常信号,相同位置DWI(图2)可见这些病变区域扩散受限。该病变范围不符特定的动脉分布特点。头颅CT水平位扫描(图3)可见双侧基底神经节钙化。患者6年前行头颅CT扫描(图4)已发现双侧基底神经节钙化,前后对比可知该患者基底神经节钙化增强,提示病情进展。
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EncephalopathyLacticAcidosisStroke-LikeEpisodes,MELAS)
MELAS有类似卒中样发作的特点,急性发作,常为一过性。发病年龄通常为3个月—40岁,常见症状有癫痫发作、恶心/呕吐、头痛及听力丧失。该病发生与线粒体DNA的突变有关,为母系遗传疾病。
诊断要点:T2高信号,尤其在颞叶、顶叶、枕叶的灰质和皮层下白质,通常不累及额叶及深层白质,但可跨越血管边界。基底神经节钙化常见(钙化间歇性进展提示MELAS)。随访MRI检查可见病变消失,有时间断可见新病灶。
鉴别诊断:缺血性卒中、Kearns-Sayre综合症、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syndrome)、骨髓-胰腺综合征(Pearsonsyndrome)。
治疗:给予增加ATP供能的药物。辅酶Q10对部分病人有益;其他治疗药物有肉毒碱、维生素B2、维生素C和L-精氨酸。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如何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