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   

3.肛门括约肌张力:肛门括约肌松弛者属逼尿肌无反射一类。   

4.尿道闭合压力图: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正常或高于正常者属逼尿肌反射亢进,最大尿道闭合压力低于正常者属逼尿肌无反射。   

5.尿道阻力测定:正常尿道阻力为10.6kPa(80mmHg)。逼尿肌无反射者尿道低于正常。

以上各项检查中,观察是否有无抑制性收缩比较准确,但是鉴别最基本类型外的神经源性膀胱,极易出现错误。错误的原因可能为“混合”病变一类(Bors分类)神经源性膀胱,即逼尿肌的神经病变与尿道外括约肌的神经病变不属于同一水平。因此,临床治疗中还是要以尿动力学检查作为最终诊断标准。

3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

①反射性膀胱触发点寻找:

通过牵张、叩击耻骨上、大腿内侧,挤压阴茎,进行肛门刺激诱发排尿,手法中以坐位、站位排尿较为有利。该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与间歇导尿法相互配合,目的是建立反射性膀胱,也是大多数人说的“扳机点”或“排尿开关”。

②屏气法(Valsava法):

屏气可增加腹压达50cmH2O以上,通过增加的腹部压力压迫膀胱方法排尿,同样以坐位、站位较为有效。该方法一般应用于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每次刺激膀胱敏感区均有尿液排出时,可酌情改为该种代偿性排尿方法,有利于残余尿量减少。

③Crede手法治疗:

用拳头由脐部深挤压,逐渐缓慢向耻骨方向移动,不能到达耻骨,压迫膀胱促使尿液排出,使用此手法重点是要缓慢向耻骨方向施压,以避免在耻骨上加压尿液反流引起肾积水。该方法也属于代偿性排尿手法,一般应用于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每次刺激膀胱敏感区均有尿液排出时,可酌情改为该种排尿方法,有利于残余尿量减少。

④叩击耻骨联合上:

宜轻而快,避免重扣,频率约次/分,时间15-20分钟,目前康复科较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与间歇导尿法相互配合,目的是建立反射性膀胱,也是大多数人说的“扳机点”或“排尿开关”。

⑤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指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通过系统训练,产生强化作用,从而帮助建立行为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通过行为训练能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行为,行为排尿处理策略见下表

⑥神经肌肉电刺激

采用低频脉冲疗法(非损伤性脉冲疗法),使用Tens仪(其脉冲电流控制在0Hz频率以下)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将电极放置于膀胱区体表,以三角波为主,脉宽0.01~30ms,输出频率1~0Hz。每收缩5s则间歇25s,行10个收缩后,休息10min,每日2次,每次持续时间30~60min,刺激强度及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加强。ASIA神经功能分级C、D级者疗程为6~12周,A、B级者为6~12个月,可根据患者的反应加以调整。

⑦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取膀胱俞(双)、三焦俞(双)、次髎(双)、下髎(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中极、归来穴,膀胱俞、三焦俞向下斜刺,进针深度为2寸左右;次髎、下髎斜向下刺入骶后孔中,进针深度为1.5寸左右;三阴交、阴陵泉、中极、归来穴向上斜刺,进针深度为0.5寸左右,1次/d,1个疗程为7d,治疗2个疗程。针灸可通过对指定穴位的针刺刺激,减轻受损组织的水肿,促进体液微循环与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受损部位的压迫症状与膀胱功能障碍,建立新的膀胱反射[5];

4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措施

①饮水控制:定时定量饮水控制,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好患者每天液体摄入量,控制在0ml左右,然后定时定量饮水,避免不规则饮水。具体操作方法:早、中、晚三餐各饮水ml,包括食物及饮水,两餐间可酌情分别饮水ml,晚餐以后尽量不要再饮水。临时口渴可酌情饮用1-2调羹水。按照以上饮水控制的要求,可以使膀胱有规律地充盈,便于间歇导尿术实施时间及次数的安排。

②间歇导尿技术:歇性导尿术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最安全的首选措施,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1]间歇性导尿术包括无菌间歇性导尿术(SIC)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CIC)。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间歇导尿法实施的时间和次数,通常每6小时需要间歇导尿一次,每次导出尿液总量不得超过~ml,同时要求膀胱内压力不得超过40cmH2O,残余尿量约约为ml时,每8小时导尿一次;当残余尿量约为ml时,每日导尿2次;残余尿量约约ml时每日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约约低于或等于ml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暂停导尿。

③延长排尿间隔训练:每次出现尿失禁或开始排尿前,进行提肛、收腹等膀胱功能训练,延长排尿间隔1分钟,每天延长1分钟,改善尿失禁情况。适用于残余尿量基本正常,膀胱容量减少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5

神经源性膀胱注意事项

1,进行代偿性排尿时应严格按指征慎重选择,应在尿流动力学检查允许的前提下才能施行,并严密随访观察上尿路安全状态。由于辅助排尿可能导致膀胱压力超过安全范围,容易导致膀胱输尿管逆流,导致上尿路损害,临床上不推荐常规使用。

2,留置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需要抢救、手术、大量输液时可短期选用,可作为最初48小时的急救措施。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应尽早开始间歇导尿。早期可采用无菌间歇导尿,后期可教导患者进行清洁导尿[2]

3,多项研究已证实,人工冲洗膀胱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清洗尿道外口仅有清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常规冲洗膀胱可能增加输尿管返流,从而引发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因此,不推荐脊髓损伤急性期常规应用;但在出现脓尿、血尿、尿液浑浊或尿管引流不畅时则可以进行膀胱冲洗。

6

总结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能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实践指南(年版)[J].护理学杂志,,32(24):1-7.

[2]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4):-

[3]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4;19(4);—

[4]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住院患者间歇导尿应用情况调查,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第六期,-()06--05

[5]王晓红,周宁,王琴,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9(5):-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zl/1776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