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讲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胡鲲一、鱼类细菌性疾病1、烂鳃病病原:柱状噬纤维菌(Cytophagacolunmnaris),曾称为柱状噬纤维菌、柱状屈桡杆菌、柱状黄杆菌和鱼害黏球菌主要危害对象:主要危害青鱼和草鱼,鲢、鳙、鲤、鲫、鮰、团头鲂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主要症状: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1)头:体色发黑,常称为“乌头瘟”。(2)腮: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疾病初期鳃丝略为肿胀,鳃丝上常见白色或土黄色的黏液;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基部扩展;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3)体表:黏液增多(4)镜检结果:取下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黏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黏细菌。(5)发病行为: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流行,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1)发病阶段: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2)发病季节: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3)流行区域: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流行。(4)水温情况: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水温在15~35℃范围内,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5)其他: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2)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mg/L药溶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3)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g;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治疗方法:(1)使用中草药治疗: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芩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2)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2、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主要危害对象:青鱼、草鱼、鲤、鲫和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主要症状:在鳞片脱落的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菌寄生(1)腮:鱼的上、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鳃盖中部表皮有时烂去一块,以致透明呈小圆窗状。(2)鳍: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形成“蛀鳍”。(3)体表: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4)内脏: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5)发病行为: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地独游于水面。流行情况:赤皮病在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流行,该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1)发病阶段:该病多发生于2~3龄大于,当年鱼种也可发生。(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3)流行区域:全国各地(4)水源: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5)其他: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北方越冬池应加深水深,以防止鱼体冻伤。(3)鱼种放养前,可用3%~4%浓度的食盐水浸泡5~15min;或5~8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min。治疗方法:(1)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簧苦参散、山青五黄散、根莲解毒散、加减消黄散和青连白贯散等中草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2)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拌饵投喂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计,规格为10%)80~mg(首次用量加倍),连用4~6d;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嘧啶钠粉、复方磺胺甲噁唑粉,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3、竖鳞病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鲤、鲫、金鱼、草鱼、鲢主要症状: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鳞片竖立,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轻压鳞片可喷射出渗出液。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积水。(1)腮:病鱼鳃颜色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2)体表:鱼体前部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3)内脏:病鱼肝、脾和肾颜色变淡,肝、脾、肾和肠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4)镜检结果:镜检鳞囊内的渗出液,有大量革兰阴性短杆菌。(5)发病行为: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身体失去平衡,身体倒转,腹部向上,浮于水面。(6)其他金鱼的竖鳞病,要注意与正常珍珠鳞相区别。珍珠鳞金鱼的鳞片上有石灰质沉着,有光泽,给人以美的感觉;患竖鳞病的病鱼鳞片无光泽,病鱼通常沉在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1)发病阶段:鱼种、亲鱼(2)发病季节:春季(3)流行区域: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四川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4)水温情况:17~22℃预防措施:(1)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2)发病初期加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3)用3%食盐水浸泡病鱼10~15min;或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泡10min;或用捣烂的大蒜g加入50kg水,多次浸泡病鱼。治疗方法:(1)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青板、黄柏散等中草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2)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次、每次拌饵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钠粉(规格为g:磺胺二甲嘧啶10g+甲氧苄啶2g)1.5g,连用6d。4、白云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非运动性变异种(日本)或恶臭假单胞菌(国内)主要危害对象:鲤鱼主要症状:初期,白膜主要分布在头部,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蔓延扩大至其他部位,严重时好似全身布着一片白云,尤其以头部,背部及尾鳍等处黏液稠密。(1)鳍:尾鳍黏液稠密;有部分病鱼鳍充血、出血。(2)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3)内脏:病鱼肝、肾充血。(4)发病行为:病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5)其他有部分病鱼鳞片脱落或竖起,受伤处常寄生水霉菌。流行情况:该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是一种感染率较高的疾病(1)发病阶段:鱼种、亲鱼(2)发病季节:每年的5~6月(3)发病率、死亡率高达60%以上(4)水温情况:流行水温6~18℃,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此病不可治愈(5)水质情况(包括含氧量、PH、含氮量、透明度等):常发于稍有流水、水质清瘦和溶解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在没有水流的养鱼池中溶解氧偏低,很少发生或不发生此病。(6)其他:当鱼体受伤后更易爆发流行,常并发竖鳞病、水霉病。预防措施:(1)应选择健壮、未受伤的鱼种,放养前鱼种用盐水等进行浸泡;(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尽量缩短越东停食期;(3)用季铵盐类消毒水体。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苯扎溴铵溶液2~3ml,稀释~倍后全池泼洒。治疗方法:使用中草药;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5、肠炎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cauiae)及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草鱼、青鱼最易发病,鲤、鳙也有发生主要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1)内脏(附图片):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浆从肛门处流出。(2)发病行为: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流行情况:全国范围内流行,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受害。(2)发病季节:4~10月,常表现为俩个流行高峰,1龄以上的草鱼、青鱼发病多在5~6月,当年草鱼种大多在7~9月发病。(3)发病率、死亡率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发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4)流行区域:全国各养鱼区都有发生(5)水温情况:流行水温微18℃以上,25~30℃流行高峰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2)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3)选择优良健康鱼种,鱼种放养前用8~10mg/浓度的漂白粉浸洗15~30min;(4)发病季节的外泼消毒:每隔15d,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或用浓度为1mg/L的漂白粉或20~3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池水,可控制此病发生。发病时可用以上任意药物每日泼洒,连用3d。治疗方法:(1)中草药治疗,选用山青五黄散、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黄散、板蓝根末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2)使用酰胺醇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3次、每次拌饵投喂甲砜霉毒粉(规格为g:5g)0.35g。连用3~5d;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复方磺胺甲噁唑粉和恩诺沙星粉等,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6、打印病病原:革兰染色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对象:是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草鱼也可发病主要症状:鱼种和成鱼患病部位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俩侧,或尾鳍基部;亲鱼患病没有固定部位,全身各处可出现病灶。(1)体表:皮肤出现出现红斑。(2)肌肉:初期,下层肌肉出现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腐烂,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3)其他: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周缘充血发红,状似打上了一个红色印记。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从鱼种、成鱼直至亲鱼均可发病,对亲鱼危害较严重(2)发病季节:该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较易发病(3)发病率、死亡率花鲢、白鲢感染率有的可高达90%(4)流行区域: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5)水温情况:28~32℃高峰期(6)其他: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操作受伤有关,特别是家鱼人工繁殖操作有很大影响,池水污浊也影响发病率预防措施:(1)注意保持池水清洁,使用含氯石灰、三氯异氰尿酸粉等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水体消毒剂,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2)避免寄生虫的感染;(3)谨慎操作,勿使鱼体受伤,均可减少该病的发生。治疗方法:(1)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次拌饵投喂青连、白贯散0.4g,连用3~5d;(2)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拌饵投喂恩诺沙星粉(规格为g:5g)10~20mg(以恩诺沙星计)/次,连用5~7d,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7、疥疮病病原:疥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团头鲂,鲢、鳙也有发生主要症状:草鱼、青鱼、鲤中发现的病症是:在鱼体躯干的局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如人类疥疮病相似的脓疮。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俩侧。(1)肌肉: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病灶内细菌繁殖增多,病情发展,皮肤肌肉发炎,化脓形成脓疮,脓疮内部充满脓计、血液、大量细菌。患部软化,向外隆起。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隆起的皮肤先是充血,以后出血,继而坏死,溃烂,形成火山口形的溃疡口。切开患处,可见肌肉溶解,呈灰黄色的混浊或凝乳状。(2)镜检结果:病理组织切片,可见患处的真皮以发生肿胀、变性、充血和出血,但尚未坏死。病灶中的骨骼肌纤维以完全解体,在其中可看到大量杆菌、脓液及少量已坏死、解体的炎症细菌。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不清,细菌在组织内蔓延扩散,大量炎症细胞弥漫地浸润于组织间隙,脓性渗出物沿着较疏松的组织间隙扩散,故属于渗出性炎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即蜂窝组织。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鱼苗、夏花未见有患此病,数月龄的当年鱼种也有患此病的;高龄鱼有易患疥疮病的倾向(2)发病季节:无明显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3)流行区域:各地养鱼区都有发生,但不多见预防措施:(1)注意保持池水清洁,使用含氯石灰、三氯异氰尿酸粉等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水体消毒剂,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2)避免寄生虫的感染;(3).谨慎操作,勿使鱼体受伤,均可减少该病的发生。治疗方法:(1)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拌饵投喂大黄五倍子粉0.4~1g,连用5~7d;(2)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次,每次拌饵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钠粉(规格为g:磺胺二甲嘧啶10g+甲氧苄啶2g)1.5g,连用6d;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8、弧菌病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创伤弧菌主要危害对象:鲆鲽类、鲑鳟类、鲷类、香鱼、鳗鲡等50多种鱼类主要症状:弧菌病的症状与不同种类的病原菌有关,又随着患病鱼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1)头:随着病情的发展,吻端烂掉(2)腮:有的病鱼鳃褪色,呈贫血状或形成腹水症等(3)眼:随着病情的发展,眼内出血。(4)鳍:中度感染,鳍基部、躯干部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鳍膜烂掉。(5)体表:体表皮肤溃烂,感染初期,体色多呈斑块状褪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6)内脏:患部组织浸润呈出血性溃疡;牙鲆、真鲷和黑鲷等苗种期感染后,可使病鱼胃囊特别膨大,出现“腹胀满症”,甚至使腹壁胀破胃囊突出至体外。(7)发病行为:感染初期,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于水面,有时回旋状游泳;牙鲆子鱼期感染,患病群体往往聚集于水池的侧壁或池角处,不摄食,活力下降并出现“肠道白浊症”。随着病情的发展,白浊的肠道萎缩,腹部下陷而死亡。(8)其他:肿扩张,常有黄色黏液流出;鲑科鱼类或香鱼等,在稚鱼期感染时,往往尚未显示症状时便出现大量死亡。流行情况: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可感染鲆鲽类、鲑鳟类、鲷类、香鱼、鳗鲡等50多种鱼类。(1)发病季节:5月底至7月上旬的初夏和9~10月的初秋;真鲷为6~9月的高水温期和11月翌年3月的低水温期。(2)流行区域: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3)水温情况19~24℃;真鲷为6~9月25℃左右的高水温期和11月翌年3月15℃左右的低水温期;鲑鳟类和大菱鲆为10~16℃;鲆、鲽和鳗鲡类15~16℃。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全面消毒;(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的水质和养殖环境,使用优质的饲料;(3)外泼漂白粉等消毒药1~2次,每次间隔1~2d;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水体消毒剂,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治疗方法:(1)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拌饵投喂地锦草末5~10g,连用5~7d;2.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类药物。如甲砜霉毒粉、氟苯尼考粉、复方磺胺嘧啶粉等,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二、鱼类病毒性疾病1、草鱼出血病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主要危害对象:草鱼、青鱼、罗汉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主要症状:有关器官或组织充血和放血,例如红鳍、红鳃盖、红肠子红肌肉等。(1)头:头顶部充血(2)腮:鳃盖、鳃充血,出现“白鳃”,鳃瓣呈鲜红色轻者可呈现出血点。(3)眼:眼眶周围充血,有时眼球突出。(4)尾:有时可见尾鳍边缘褪色。(5)鳍:鳍条基部充血。(6)体表:呈暗黑色或微红。(7)内脏:肠壁环状出血,肠壁仍具有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个别情况,鳔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而呈灰白色,或有局部出血。(8)肌肉: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肌肉呈点色斑块状或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9)镜检结果:①.心脏。受损害心肌纤维的横纹模糊不清;②血管各脏器的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③肝脏。肝细胞结构随病情发展而有不同程度的细胞病理变化。④肠。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解体,质膜、核膜、和线粒体膜,由肿胀至解体。尤其是内质网极度肿胀,局部内质网解体消失,由于内质网和线粒体的解休消失,在细胞质中出现了大片空白区。⑤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病变较为突出,游离面的微绒毛,基底面的质膜内摺,以及其他的膜相结构,有的呈现肿胀,有的己经解体。细胞器的数量显著减少,结构也遭破坏。⑥脾脾脏主要由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构成海绵状网架,网架间的腔隙有血窦,血窦内有红细胞、粒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网状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突起,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受损害的网状细胞有肿胀,变性,等细胞病理变化。变性的网状细胞,在细胞质中出现空泡,线粒体减少,局部的膜结构肿胀及至解体。内质网肿胀成泡状,局部的内质网解体。网状纤维也发生变性。脾血窦内皮细胞受损,血窦内有坏死的红血细胞,并有微血栓形成。巨噬细胞内有病毒颗粒。⑦骨骼肌病变骨骼肌的横纹不明显。同一肌纤维中,局部的肌原纤维解体,以至横纹消失细胞质中的线粒体,糖元粒等极其少见。有些骨骼肌纤维已坏死解体。(10)发病行为:潜伏期行为正常,前趋期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11)其他潜伏期为3-10d,前趋期和充分发展期为1-2d。流行情况: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较大的病毒性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容易造成大批草鱼鱼种的死亡。(1)发病阶段:2.5-15cm成鱼,2龄以上较少发病。(2)发病季节: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长的可持续于整个鱼种培育阶段,8月份为流行高峰季节。(3)发病率、死亡率一般在30%-50%,最高可达70%-80%(4)流行区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和重庆等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夏季北方部分地区也有该病流行,越南也有相关报道。(5)水温情况水温在20~30℃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5-28℃。水质恶化时,在水温12及34.5℃时也有发病。(6)水质情况(包括含氧量、PH、含氮量、透明度等):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低,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7)其他: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通过水或外寄生虫),传染源是已经感染的或带毒的草鱼,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人工感染健康鱼种,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d,一般是7-10d。预防措施:(1)预防借施。对草鱼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场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水源消毒,对繁殖用的鱼卵和亲鱼、引进的鱼苗及相应设施等进行严格消毒可切断传染源,减少病毒感染的概率;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清况;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每15d使用1次高碘酸钠溶液-倍水稀释液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使用量(以高碘酸钠记)为0.-0.02g。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一定作用。(2)处理。发现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运输具及周围的场地消毒。(3)划区管理。跟据水域和流域情况及自然屏障进行,并对实施区域进行管理。治疗方法:目前无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最有效的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草鱼出血病活(减毒)疫苗,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组织浆灭火疫苗,其中“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株)”已获得生产批准文号。鉴于至少存在两种抗原性具有差异的病毒株,因此在使用前,应当对当地流行株进行鉴别,以免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2、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原:鮰疱瘆病毒1型(Ictaluridherpesvirus—1),又称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主要危害对象:斑点叉尾鮰主要症状:体表或器官充血和放血(1)头:出血。(2)腮:鳃苍白,有些出血。(3)眼: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4)尾:鱼尾向下,尾柄处出血。(5)鳍:鳍基部(尤其是腹鳍基部)出血。(6)体表腹部出血、膨大,肛门红肿、外突,表皮发黑。(7)内脏:胃扩张,腹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肾、肝、脾等内脏通常贫血或出血,消化道内无食物,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脾脏通常肿大变黑,后肾严重损伤。(8)肌肉:肌肉出血。(9)镜检结果:肾脏、肝脏、脾脏、分泌组织、胃道、胰腺和骨骼肌聚集或扩散坏死。鱼体病毒含量最高的器官是肾和脾。肾间造血组织及肾单位弥漫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和水肿;肝脏灶性坏死,偶尔在肝细胞内可见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胃肠道黏膜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10)发病行为:病鱼表现为头浮在水面、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悬挂状,食欲下降,离群独游,反应迟钝,然后沉入水下死亡。(11)其他人工注射病毒,可以使白叉尾鮰、长靖叉尾鮰、斑点叉尾鮰与长靖叉尾鮰杂交种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流行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流行。(1)发病阶段:鱼苗和鱼种(2)发病季节:夏季(3)发病率、死亡率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8月龄则很少感染CCV。(4)流行区域:年在美国发生,当时主要在北美流行。我国自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近几年已有学者在养殖的斑点叉尾鮰鱼苗中分离到CCV,怀疑部分地区曾收到此种疾病的危害。(5)水温情况流行水温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短,一般为37℃死亡率可达90%以上。水温20℃时,该病的潜伏期10d;25-30℃时3d;15℃以下不发病。(6)其他:CCV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传播CCV。CCV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然后CCV通过皮肤、嗅觉器官、肠道或者鳃感染健康鱼。预防措施:(1)预防措施①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②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池埂消毒,对网具、运输工具等用高浓度消毒液浸泡消毒,防止病毒扩散。③渔场中应设置隔离带,将鱼卵孵化区和刚孵化鱼苗饲养区分开,并确认与带毒鱼完全隔离。加强饲养管理,夏季要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减少环境胁迫。④发病地区,养殖应选择对疱瘆病毒有抵抗力的长鳍叉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种类(2)处理发现患病鱼或疑似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鱼设施进行彻底消毒(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要加强日常的预防管理,远离一切可能的带毒污染物,是阻止CCV暴发的有效措施。国外现有CCV减毒疫苗,可使鱼苗获得97%的免疫保护力,但国内还无可用的疫苗进行预防。3、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鲤疱瘆病毒3型(Cyprinidherpesvirus-3,CyHV-3),又名锦鲤疱瘆病毒(KHV)。主要危害对象:锦鲤和鲤主要症状:患病鱼无显著性、特征性组织病理变化。(1)头:头部凹陷。(2)腮: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3)眼:鱼眼凹陷。(4)尾:尾鳍充血。(5)鳍:鳍条充血。(6)体表: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和水泡,出现大小不等的块斑状组织坏死,鱗片有血丝。(7)内脏:肝小叶末端有细小出血点、脾脏有出血点、后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胆固缩。(8)肌肉:无明显特征。(9)镜检结果:初级鳃小片腐蚀,次级鳃小片融合,初级和次级鳃小片的尖部肿胀。肝小叶末端有细小出血点,表面活性物质丧失,易碎;脾脏有出血点,镜检发现内部有少量出血点,呈鲜红色;后肾肿大,镜检有出血点,鲜红色;胆固缩,颜色变深。(10)发病行为:病鱼无力、无食欲,呈无方向感的游泳,或在水中呈头朝下、尾朝上的姿势漂游,甚至停止游泳。(11)其他现症状后24-48h死亡。有些鱼表现神经症状,极小的剌激能引起较强烈的反应。流行情况:锦鲤疱瘆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1)发病阶段:可感染任何年龄的锦鲤与鲤。(2)发病季节:主要为春秋季节。(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80%-%。(4)流行区域:以色列、南非、英国、欧洲大陆、美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以及大陆部分地区。(5)水温情况:发病最适温度是23-28℃(低于18℃、高于30℃不会引起死亡)。(6)其他:主要通过水平传播。暴发后幸存的鱼成为疾病的传播者,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鱼。水是传播病毒的主要非生物载体,无临床症状的养殖和野生鱼也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库,病毒粒子通过粪便、尿液、鳃和皮肤黏液排出。能否垂直传播,目前尚未确定。预防措施:(1)①加强进出口口岸检疫,防止通过贸易进口和观赏鱼的交流将KHV传人我国。②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③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④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⑤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对水源、繁殖用的鱼卵和亲鱼、引进的鱼苗及相应设施等进行严格消毒,可切断传染源,减少病毒感染的概率。⑥有一些方法可以启动锦鲤对KHV的免疫应答,如将感染鱼饲养于20-28C—段时期,然后降低或升高温度使病毒失活,类似于疫苗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力,达到免疫的目的。以色列用筛选出的弱毒株经射线处理后,对健康鱼进行免疫,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处理发现疑似病例,需及时向渔业主管部门上报;患病鱼和死鱼必须销毁,并对水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情况及自然屏障进行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目前无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对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注射灭活或弱(减)毒疫苗。但目前我国尚无该病的商品化疫苗,因此,对该病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和消灭。4、鲤痘疮病病原:鲤疱疹病毒1型(Cyprinidherpesvirus1,CyHV-1)主要危害对象: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主要症状: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1)尾:出现乳白色小斑点。(2)鳍:出现乳白色小斑点。(3)体表: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直径可从1cm左右增大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mm,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4)镜检结果:软的脊柱,发现灰分、钙和磷均低于正常水平。增生的细胞质内可以见到大量的病毒颗粒,病毒在细胞质内已经包上了囊膜。内质网扩张及粗糙,线粒体肿胀,嵴不清楚,核糖体增多,核内仅显示少量周边染色质。(5)发病行为:病鱼常有脊柱畸形,骨软化,消痩或生长缓慢。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欧洲,对鲤对这种病特别敏感。(1)发病阶段: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发病季节:冬季及早春低温均发病。(3)发病率、死亡率较低。(4)流行区域:流行于欧洲。我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生。(5)水源:水质肥的池塘、水库和高密度的网箱养殖流行较为普遍。(6)水温情况:10?16℃。预防措施:(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3)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4)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流动水更好),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治疗方法:①排出原池水3/5,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pH9.4-10后加人新水。②每立方米水体每日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45-0.75mL,全池泼洒。③每千克饲料添加银翘板蓝根3.2-4.8g,或七味板蓝根8-16g,每日投喂2次,连续投喂7d。5、鲑疱疹病毒病病原:鲑疱疹病毒(Herpesvirussalmonis,HS)主要危害对象:主要为虹鳟,大麻哈鱼及大鱗大麻哈鱼的鱼种也易感染。主要症状:出血和充血(1)头:无明显特征。(2)腮:鳃盖出血,打开鳃盖,鳃丝颜色深红色,鳃丝出血、组织坏死、鳃丝末端坏死变白。(3)眼: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出血。(4)尾:尾部局部出血,有白色黏液覆盖。(5)鳍:鳍出血。(6)体表:病鱼体色变黑,多数病鱼腹部膨大,皮肤出血。体表出血,局部有溃疡;鳞片松动、脱落,鳞片上出现血丝。肛门出血。(7)内脏:肠内没有食物,或只在后肠有一些。有些鱼的肝脏呈花肝状,或出血易碎,肾脏苍白或呈灰白色,但不肿大。腹腔内有少量或很多腹水,有些鱼的腹水呈红色或胶冻状。心脏肿大、坏死。(8)肌肉:肌肉出血,发红。(9)镜检结果:鳃上皮细胞肿大、黏膜下层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脾脏明显肿大,广泛充血,淋巴样组织减少,结缔组织增生。(10)发病行为:病鱼食欲减退,有些病鱼腹部或侧面向上,受惊动后会出现阵发性狂游,临死前呼吸急促。(11)其他发病快,死亡量大,死亡率高。1天之内出现症状的鱼可以从5%上升到90%。流行情况:致病力强、致死率高的病毒,发病时,表现出发病快速、感染率高、死亡率高等。(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虹鳟的鱼苗、鱼种、和亲鱼,大麻哈鱼及大鱗大麻哈鱼的鱼种。(2)发病季节:在春季和秋季多发生,在广东一般是4月下旬和9月上旬发病。(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30-50%。(4)流行区域:流行于北美,广东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的也有发生。(5)水温情况:水温10℃及10℃以下。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进行综合预防。不从疫区引进鱼卵及苗种。(2)提高鱼卵孵化和鱼苗饲养的水温,一般维持在16-20℃,可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3)鱼苗每日用聚维酮碘溶液(有效碘)40~70mg/m3,药浴30min。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每日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06~0.1mL,浸浴鱼苗30min,连续使用2-3d。6、大菱鲆疱疹病毒病病原:大菱鲆疱疹病毒(Herpesvirusscophthalmi)主要危害对象:仅在养殖和野生的大菱鲆幼鱼发现有此病毒。主要症状:体表或组织出现不同下程度的充血和放血。(1)腮:充血(2)鳍:充血(3)体表:背部和腹部出现出血点(4)镜检结果:体表上皮细胞增生,鳍不透明,皮肤和鳃的上皮细胞因病毒侵染肥大而形成巨大细胞(5)发病行为:出现厌食、活力下降,静卧在水底,头、尾跷起,捕捉时不反抗。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全年(3)其他:感染持续期长预防措施:(1)引进亲本、苗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应彻底销毁。(2)养殖池塘(或网箱)发现病鱼,要及时捡出并进行隔离养殖,排出的水用浓度10mg/L的漂白粉溶液消毒。(3)保持温度、盐度恒定,避免捉拿和人为惊扰,养殖水体溶解氧在5mg/L以上,投喂优质饲料等可减轻病情。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每日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06-0.1mL,浸浴鱼苗30min,连续使用2-3d。7、淋巴囊肿病病原: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diseasevirus,LCDV)主要危害对象:鲈、紫红笛鲷、石斑鱼、真鲷、牙鲆、大菱鲆、许氏平舳和美国红鱼等主要症状:体表多处出现乳头状肿瘤(1)尾: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状囊肿物(2)鳍: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状囊肿物(3)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状囊肿物(4)镜检结果:细胞核发生退行性变化、凝结或破碎,核仁扭曲并模糊,胞浆发生变化,细胞质内可见大量的包涵体和病毒粒子。(5)发病行为:行为、摄食基本正常,但生长缓慢。流行情况:流行范围广。(1)发病阶段:苗种和鱼种。(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3)发病率、死亡率网箱和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的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池塘养殖的感染率为20%-30%。在苗种阶段和1龄鱼种,发病后2个月死亡率达30%以上。(4)流行区域:遍及世界五大洲。主要在欧洲、南北美洲、日本及我国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等省。(5)其他:淋巴囊肿病毒不能通过血液在鱼体内的各器官之间传播。皮肤擦伤或寄生虫机械损伤的伤口,往往成为病毒侵入的门户。预防措施:(1)引进亲本、苗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应彻底销毁。(2)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防止高密度养殖。(3)优化水环境,加大换水。(4)避免经常性地倒池、更换网箱,养殖操作谨慎,防止鱼体表受损。(5)提高养殖鱼体抗病力。(6)养殖池塘(或网箱)发现病鱼,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7)每15d使用1次高碘酸钠溶液的-倍水稀释液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水体使用量(以高碘酸钠计)为0.-0.02g。治疗方法:(1)用过氧化氢溶液(30%浓度)稀释至3%,以此为母液,配成50mg/L的浓度,浸洗20min,然后将鱼放人25°C水温饲养一段时间后,淋巴囊肿会自行脱落。无法脱落的,人为将病鱼囊肿割除(囊肿量少时),并用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2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min,再饲养在清洁的池中,精心管理。(2)投喂适量国家规定的抗生素药饵,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8、真鲷虹彩病毒病病原:真鯛虹彩病毒(Redseabreamiridobirusvirus,RSIV)主要危害对象:主要是真鲷,也侵染石鲷、五条和花鲈。主要症状:体表无明显损伤,多处鳍发红、充血。(1)腮:鳃上有瘀斑(2)眼:眼睛凸出(3)鳍:鳍出血(4)体表:鱼体色变黑、体表出血(5)内脏:脾脏肥大,肾脏和头肾也往往肥大,外观呈灰白色(6)镜检结果:在光镜下观察到被Giemsa浓染的异常肥大的细胞;或透射电镜观察脾脏有虹彩病毒颗粒。(7)发病行为:昏睡,严重贫血,游泳异常。流行情况:在日本和我国养殖区流行。(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鱼种、成鱼。(2)发病季节:7-10月。(3)发病率、死亡率幼鱼,发病后死亡率高达37.9%。1周龄以上的鱼,发病较轻,死亡率4.1%左右。(4)流行区域: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以及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都存在。(5)水温情况:22.6?25.5℃。(6)其他:真鲷虹彩病毒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水平传播,通过水平途径在水体、饵料和鱼体间进行传播和感染。垂直传播途径客观存在。预防措施:对该病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治疗方法:无。9、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主要危害对象:翘嘴鳜主要症状:內脏肿大,出血。(1)头:出血。(2)腮:鱼鳃贫血,呈苍白色,而有时伴有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呈现出血、腐烂等现象。(3)眼:出血(4)体表:鱼体变黑,有时有抽筋样颤动(5)内脏:体腔内少量腹水,脾脏肿大、糜烂和充血,呈紫黑色;肾脏肿大、充血和溃烂,呈暗红色。(6)镜检结果:细胞核紫色,萎缩。受感染鳜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数量升高,白细胞升高,在脾脏和头肾一组织的细胞质内,可观测到大量的病毒颗粒。肾小管和肾小囊的血管球萎缩。(7)发病行为:病鳜嘴张大,呼吸加快加深,失去平衡,不能消化吞食饲料鱼。流行情况:我国南方淡水养殖区。(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5-11月(3)发病率、死亡率:流行高峰期鳜在10d内死亡率高达90%左右(4)流行区域:我国南方淡水养殖。(5)水温情况:在水温25-34℃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温度为28-30℃。(6)水质情况:pH值7.7,氨氮1.1mg/L,亚硝酸盐0.25mg/L。水体黄浊色。(7)其他:如果一个池塘的鳜发病,水体相通的相邻池塘的鳜往往会接着发病;SKNV水平感染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经体表感染,另一种是经口感染。即水平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水体(经体表感染),也可以通过带病毒的饵料鱼(经口感染)。此外,ISKNV可在亲鱼的精巢和卵巢中检测到,提示可能存在垂直传。预防措施:(1)①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②对繁殖用亲鱼进行病毒检测,发现阳性的亲鱼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切断病毒垂直传播。③养殖期间可以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尤其养殖用水在进人鱼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最好设立储水池,先在储水池中进行处理,然后再进人养殖池。④投放的饵料鱼需大小合适、健康活泼,经检测无寄生虫、病原细菌再投人鳜塘,一次投人的饵料鱼不宜过多,以3-5d投放一次为宜。⑤采用半封闭式池塘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保持“四定”投饵,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减少鱼类应激。(2)处理发现病鱼,经确诊后必须全群销毁,同时对水源和用具进行无害化处理。(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目前,该病的疫苗仍处于试验阶段。可行的预防方法是,避免接触病毒和半封闭式养殖管理,保持水质稳定。因此严格检疫,保证水源以及弓丨人的鱼卵和鱼种不带病毒,实行半封闭式池塘养殖管理,及时进行消毒,切断鱼苗来源的垂直传播途径和通过水体的水平传播途径。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健康养殖,保持水质优良,提高鱼体抗病力;还可注射多联灭活疫苗(尚处于试验阶段),进行综合预防。采用较温和的中草药预防和治疗,不乱用药物。在发病季节及时预防细菌、寄生虫感染,保持水质优良、稳定等。11、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pizooticha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EHNV)。主要危害对象:自然宿主仅见于赤鲈和虹鳟。主要症状: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仅见鱼大量死亡。(1)头:头部四周充血。(2)腮:鳃盖张开,鳃损伤坏死。(3)鳍:鳍条坏死。(4)体表:病鱼体色发暗,皮肤坏死。(5)镜检结果:可见肝、脾和肾造血组织呈急性局灶性、多灶性或局部大量凝结性或液化性坏死,肝和肾坏死灶边缘可见少量嗜碱性质内包涵体。坏死性病变,也可见于心、胰腺、胃肠道、鳃和伪鳃。(6)发病行为:濒死鱼运动失衡。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欧洲和澳大利亚。(1)发病阶段:各个年龄段的赤鲈和虹鳟均易感。(2)发病季节:春秋季。(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极高。(4)流行区域:主要流行于欧洲和澳大利亚。(5)水温情况:自然感染水温为11-20℃,人工感染在8-21℃均可发生。(6)水质情况:水质差会促进该病爆发。(7)其他:养殖鱼密度太高也可促起疾病发生。预防措施:(1)①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②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③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并加强饲养管理。④采用PCR技术检测隐性带病毒亲鱼,剔除带毒怀卵雌鱼,切断病毒垂直传播的。(2)处理发现疑似患病鱼必须马上隔离,尽快上报,并立即送样品到专门实验室确诊。一旦疫情确认,病鱼或疑似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鱼设施进行彻底消毒。(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实施划区管理。治疗方法: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12、牙鲆弹状病毒病病原:牙解弹状病毒(Hiramerhabdovirus,HRV)主要危害对象:主要危害牙鲆。主要症状:充血,鳍条发红。(1)鳍:鳍基部充血或出血。(2)体表:体色变黑,体表充血或出血。(3)内脏:腹部膨胀,内有腹水;生殖腺瘀血。(4)肌肉:肌肉出血。(5)镜检结果:肾脏造血组织坏死,细胞核固缩、破碎、崩解和消失,肾小管上皮崩解、坏死,黑色素大量沉积;脾脏内实质细胞坏死;肠管黏膜固有层、黏膜下肌肉层充血、肿胀,胃黏膜上皮、黏膜下肌肉层显著出血;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肝脏实质细胞变性、坏死。(6)发病行为:动作缓慢,静止水底或漫游于水面。流行情况:流行于日本。(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从幼鱼到成鱼均可被感染。(2)发病季节:冬季和早春。(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可高达60%。(4)流行区域:首先在日本发现。(5)水温情况:水温10℃为发病高峰期,水温15℃以上时,疾病有自然停止的倾向。预防措施:(1)加强检疫引进亲本、苗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应彻底销毁。(2)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水温至15°C以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养殖池塘(或网箱)发现病鱼,应及时隔离,病死鱼要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3)加强水体消毒工厂化养殖用水经紫夕卜线或臭氧消毒,也可用含氯消毒剂或二氧化氯消毒。治疗方法:目前无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1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ha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NV)主要危害对象:鲑鳟鱼类,大菱鲆、牙鲆也能感染致病。主要症状:贫血或缺血、肠壁嗜酸性粒细胞坏死。稚鱼和幼鱼的死亡率突然升高。(1)头:病鱼头部之后的侧线上方显示皮下出血。(2)腮:鱼鳃苍白。(3)眼:眼球突出。(4)尾:出血。(5)鳍:鳍条基部甚至全身性点状出血。(6)体表:鱼皮肤变暗,腹部膨胀,有的肛门处拖1条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黏液粪便,为较为典型的特征。(7)内脏:通常肝、脾、肾苍白,胃充满奶状液,肠道充满黄色黏液,器官组织点状或斑状出血,肠系膜及内脏脂肪组织遍布血斑。(9)镜检结果:白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容量比值下降,前肾和脾脏的造血组织坏死,胰腺和消化道进行性坏死,肝脏、脾脏组织有典型的病灶性坏死,肠道中的颗粒细胞严重坏死。(10)发病行为:临床症状以嗜睡和行为异常(阵发性狂游)为特征,受侵害的鱼通常出现昏睡症状,不喜游动并避开水流;但也有一些鱼体活动过度,表现狂暴乱窜、打转等反常现象。流行情况:20世纪40-50年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HN)仅在北美西海岸渔场中流行,之后随着活鱼和鱼卵的国际贸易传播到欧洲和亚洲。(1)发病阶段:各种年龄段。(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以早春到初夏多见。(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可高达90%-95%,甚至%。(4)流行区域:北美、欧洲及我国局部地区流行。(5)水质情况:一般水温在8-15℃时可出现临床症状,8-12℃时为流行高峰,10℃时死亡率最高。水温高于10℃时病情较急,但死亡率较低;水温低于10℃时,潜伏期延长,病情呈慢性预防措施:(1)预防措施本病控制主要采取严格管理、检疫和卫生消毒措施,以防病原人侵。①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②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疫情动态。③对受精鱼卵进行消毒处理,杀灭附着在卵子表面的病毒,阻断垂直传播的途径;鱼苗饲养场地应封闭隔离,避免与染疫或携带者接触投喂不携带病原的高效环保饲料,提高虹鳟自身免疫力;若投喂鱼糜或鱼内脏饵料,必须煮熟后使用。④对发病鱼池采取提高水温(15℃以上)但采用该法不能消灭带毒状态,所以,应禁止将这些鱼类运至未受感染的养鱼区。(2)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目前,对IHN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需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特别是把好苗种产地检疫关,做好苗种产地检疫的检测、诊断、消毒和监督检查等技术服务工作,防止苗种携带病原。14、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原:鲑、鳟、狗鱼和大菱鲆等主要危害对象:充血、出血。主要症状:出血。(1)腮:鳃丝出血,出现花斑状充血。(2)眼:眼球突出、充血。(3)鳍:胸鳍基部皮肤出血。(4)体表:体色发黑。(5)内脏:内脏有出血症状。(6)肌肉:肌肉有出血症状。(7)镜检结果:脾脏实质细胞显示多数变性和坏死,细胞内失去核仁,细胞核染色质边缘分布,核固缩、核溶解,有大量的游离色素颗粒。(8)发病行为:鱼呈昏睡状态,运动异常,包括静止不动或沉底、快速蹿动或螺旋转动、异常剧烈游动等神经性症状,部分鱼还可狂游,甚至跳出水面。流行情况:主要在欧洲大陆和日韩等亚洲国家,我国未发现。(1)发病阶段:各鱼龄阶段均可感染,鱼龄越小,越易发病死亡,亲鱼较少发病。(2)发病季节:冬末、春初和水温6-12C为流行季节。(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极高。(4)流行区域:主要在欧洲大陆和日韩等亚洲国家,我国未发现。(5)水温情况:水温为6-12℃为流行季节,在水温在1-5℃时病程较长;水温上升到15℃以上,发病率降低。(6)其他:该病的传染性极强,病毒通过病鱼或带毒鱼的排泄物、卵子和精液等排出。通过水自然传播,也能通过污染了的饲料传播,可能存在垂直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①最根本的措施是培育无病原种鱼,并且用碘的水溶液进行鱼卵消毒。②每日观察鱼群,彻底清除已经感染和发病的鱼。对鱼体进行病毒学检查,早期发现,早期采取防治措施。③因该病在水温8-15℃时易发生和流行,所以,将养鱼池水温提高到15°C以上,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④在该病流行地区,可改养对VHS抗病力强的大鱗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或虹鳟与银大麻哈鱼杂交的三倍体杂交品种。(2)处理发现患病鱼或疑似患病鱼必须销毁,对养鱼设施进行彻底消毒等,是最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5、鲤春病毒血症病原:鲤春病毒(Springviraemiaofcarpvirus,SVCV)主要危害对象:主要是鲤和锦鲤亦感染鳙、鲢、鲫、丁鲅和欧鲇等各种鲤科鱼类。主要症状:出血。(1)眼:眼球突出,眼球常有出血斑点。(2)体表(附图片):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皮肤常有出血斑点。(3)内脏(附图片):肠道严重发炎,其他内脏上也有出血斑点,其中以鳔最为常见;肌肉也因出血而呈现红色;肝、脾、肾肿大。(4)镜检结果(附图片):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出现水肿、血管壁完全坏死,淋巴管极度扩大、肿胀;肠血管周边出现炎症,上皮脱落,绒毛肥大;脾脏可见充血、内膜网状组织明显增多;肾小管堵塞,出现空泡和透明化;鳔的上皮脱离,黏膜下层管壁加宽,出血明显;心包膜出现多处炎症。(5)发病行为:常聚集在池塘的进水口附近,呼吸缓慢,行动迟缓,食欲降低。对夕外界剌激反应迟钝,游动速度逐步下降,身体平衡能力降低,发病后期病鱼几乎停止游动,身体失去平衡,有些死于池底,有些在池塘边缘无方向性地游动或无意识漂游。流行情况:容易大面积流行。(1)发病阶段:各个年龄段的鱼均可患病,但鱼龄越小越易感。(2)发病季节:春季水温7C以上时开始发生。(3)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高。(4)流行区域:欧洲等国家。(5)水温情况:水温15?17℃时最为流行。(6)其他:感染途径主要以水体为媒介,病毒可经鳃和肠道人侵,能在被感染的鲤血液中保持11周。精液和鱼卵中也会带有病毒,也可能存在垂直传播途径。预防措施:(1)预防措施①对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②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③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以及加强饲养管理。④保证水源、引人鱼卵和鱼不带病毒,养鱼设施消毒等,是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⑤如果在流行病学监测过程中发现有无症状的携带SVC病毒鱼,应当立即进行隔离,禁止运输和贸易,并密切观察监控。(2)处理发现疑似患病鱼必须马上隔离,尽快上报,并立即送样品到专门实验室确诊。一旦疫情确认,应当销毁整个鱼群,并对养殖水体、工具、运输工具及周围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目前该病唯一可行的预防方法是避免接触病毒,该病疫苗仅处于实验阶段。因此严格检疫,保证水源、引入鱼卵和鱼不带病毒,养鱼设施消毒等,是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以及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本病。16、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nervousnecrosisvirus,VNNV)主要危害对象:主要流行在石鲷、石斑鱼、红靖东方飩等。主要症状:不同种类的鱼,临床症状不同。主要表现为病鱼的脑部和视网膜存在明显空泡。(1)镜检结果:中枢神经组织脑细胞和视网膜细胞空泡化。神经细胞核固缩、裂解,神经纤维突颗粒状,单核细胞渗漏;大脑血管损伤,管壁出现嗜酸性物质;脑细胞质中出现嗜碱性的包涵体。(2)发病行为:作突发性地螺旋游动。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2)发病季节:6~8月的夏季。(3)发病率、死亡率鱼苗死亡率高达90%以上。(4)流行区域:流行于美洲和非洲以外几乎所有养殖地区。(5)其他:通过亲鱼的垂直传播及养殖水体中病毒引起的水平传播。预防措施:(1)①对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同时,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繁育场卫生条件,降低放养密度。②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在繁殖鱼苗时,采用PCR技术检测隐性带病毒亲鱼,剔除带毒怀卵雌鱼,切断病毒垂直传播的途径。③消毒受精卵,可有效地灭活卵表面的病毒,用2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计算)有效处理15min或用50mg/L处理5min;也可用臭氧处理过的海水洗卵3-5min。④在养殖过程中,调整饵料结构,增强鱼体免疫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NNV的侵染,或减轻由于NNV感染所带来的危害。⑤不同鱼类NNV发病的温度范围不同,因此在选择养殖种类、育苗温度以及养殖地点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2)处理发病鱼苗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和用具做无害化处理。(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情况及自然屏障进行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对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可加强苗种的检疫,用臭氧处理鱼卵,是控制鱼苗感染病毒的有效途径。17、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原:传染性膜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pacreaticnecrosisvirus,IPNV)主要危害对象:主要侵害鲑科鱼类。主要症状:急速乱窜做旋转运动。(1)腮:鳃变白成贫血状。(2)眼:眼球突出。(3)鳍:鳍基部发红、充血。(4)体表:病鱼体色变黑,腹部膨胀、发红、充血,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5)内脏: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苍白;消化道内通常没有食物,充满乳白色或淡黄色黏液。(6)镜检结果:核固缩、核破碎明显,有些细胞的胞浆内有包涵体,消化道黏膜发生变性、坏死和剥离。(7)发病行为:患急性型传染性胰脏坏死时,病鱼在水中旋转狂奔,随即下沉池底,1-2h内死亡。(8)其他20周龄以后的鱼种一般不发病,但可成为终身带毒者。流行情况:是鲑、鳟的高度传染性病毒病。(1)发病阶段:鱼苗。20周后一般不发病。(2)发病率、死亡率:2-10周龄的鱼苗,感染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3)流行区域:广泛流行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水温情况:10-15℃。(5)其他:可经水做水平传播和经鱼卵做垂直传播。预防措施:(1)预防措施①不用带毒亲鱼采精、采卵;不从疫区购买鱼卵和苗种。②严格检疫,发现病鱼或检测到病原时,应实施隔离养殖,严重者应彻底销毁。③疾病暴发时,降低饲养密度,可减少死亡率。④鱼卵消毒可有效地灭活卵表面的病毒,用聚维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计算)20mg/L的有效处理15min或用50mg/L处理5min;也可用臭氧处理过的海水洗卵3-5min。⑤苗种生产期的水源,应进行消毒处理。⑥养殖设施和工具等应消毒处理,避免混用。⑦水温10℃以下可减少IPN发生和降低死亡率。治疗方法:患病早期用聚维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计算),每千克鱼体重用1.64-1.91g,拌饲料投喂,每日1次,连续15d。三、鱼类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病原:水霉主要危害对象:感染对象没有选择性,可危害各种不同的水生动物,有时还可感染鱼卵。主要症状:菌丝一短深入到宿主组织内,造成发炎和坏死,另一端露在体表大量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毛状絮状物。(1)体表:灰白色棉毛状絮状物。(2)发病行为:病鱼焦躁不安,并在池壁或网箱周围摩擦,加剧体表损伤,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流行情况: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2)发病季节:春、秋(3)水温情况:水霉5~26℃均可繁殖,繁殖适温为13~18℃预防措施:(1)预防措施。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可在伤口处涂抹1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等。(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棕榈皮做的鱼巢),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聚草、金鱼藻等做的鱼巢);鱼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鱼巢上粘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后再进一步危害健康的鱼卵。治疗方法:(1)选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或用8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2)在白仔鳗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26℃,多数可治愈。二、鳃霉病病原:霉菌主要危害对象:草鱼、青鱼、鲫、鳙、鲮、银鲷、黄颡鱼等。主要症状:(1)腮:粘液增多,出现点状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2)发病行为: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鳃上出现点状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2)发病季节:为水温较高的5~10月,尤以5~7月为发病高峰。(3)发病率、死亡率有些地方鲮鱼的发病率达70%~80%,死亡率达90%以上。(4)流行区域:我国南方各省以及北方的辽宁等地。(5)水质情况:水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容易爆发此病。(6)其他:通过孢子和鳃直接接触而感染。预防措施:(1)放养前必须彻底清淤,用mg/L的生石灰、或40mg/L的漂白粉彻底消毒。(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③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尤其是疾病流行季节,定期灌注清水和消毒水体。在水体消毒时,选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对真菌具有灭杀作用的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或每月全池遍洒1~2次浓度为20mg/L的生石灰,或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掌握投饲量和施肥量,有机肥料必须经发酵后施入池中。治疗方法:参照水霉病。3、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病原:侵入丝囊霉菌、侵袭丝囊霉菌、杀鱼丝囊霉菌主要危害对象:乌鳢、鲃科鱼、金鱼主要症状:(1)头:红斑(2)腮:鳃盖有红斑(3)尾:红斑(4)体表:红斑,躯干部和背部常出现大块损伤。(5)发病行为:患病鱼的早期症状,包括不吃食,鱼体发黑,病鱼漂浮在水面上,有时变得不停地游动;中期,病鱼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斑点;后期,出现较大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坏死,大块损伤多发生在躯干和背部。大多数鱼在这个阶段发生大量死亡。(6)其他有的红斑呈火烧样焦黑疤痕,有的红斑呈中间红色,四周白色的溃疡灶。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幼鱼和成鱼。(2)流行区域:流行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预防措施:(1)对无症状鱼不必进行病原检疫。出现疫病水域,可通过加强水体消毒,或控制染疫水源流入,防止疾病传播。在水体消毒时,可选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2)疫区应隔离病鱼,消毒水体、用具和周围环境,对病死于应就地加石灰深埋,减少疾病传播。(3)根据水域和流域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在鱼类可以自由运动的条件下,控制该病几乎不可能。若该病在小水体或封闭水体里爆发,可通过清除病鱼、石灰消毒用水以及改善水质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四、鱼类寄生虫疾病1、卵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主要危害对象:水族馆、室内养鱼池和池塘养殖的鲻、梭鱼、海马、鲈、真鲷、黑鲷、河鲀、大黄鱼和石斑鱼等常引起严重感染。主要症状:病鱼游泳缓慢,无力的浮游于水面,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口常不能闭合,有时喷水,或向固体物上摩擦身体。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流行于夏、秋高水温期,7~9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2)发病率、死亡率:一般表现出症状的2~3d内,死亡率可达%。(3)流行区域:呈世界性分布(4)水温情况:水温23~27℃预防措施:(1)繁殖用的亲鱼先认真检查,如发现携带病原,应先用淡水处理后再留用。(2)苗种放养(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苗种),或转换养殖池、网箱时,用淡水处理后再放养到新的水体内。(3)如投喂鲜活小杂鱼,先用淡水浸洗5~8min后再投喂。④保证水质清新,勿使硝酸盐含量过高。治疗方法:(1)淡水浸洗病鱼2~3min,大多数营养体可以脱落但有些可能在鳃的粘液内,受不到淡水的影响,以后仍能形成包囊进行繁殖,所以隔3~4d后应重复治疗一次。淡水浸洗是比较经济、简便和有效地方法。(2)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8~1.2mg/L的浓度,药浴10~15min,连用4d;或浓度为10~12mg/L,浸洗10~15min,每日1次,连用3~4次。2、隐鞭虫病病原:隐鞭虫主要危害对象: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和鲮等淡水经济鱼类及其他野杂鱼,海水养殖的鲻、鲈、梭、真鲷、黑鲷、牙鲆和石斑等的鳃上也有寄生。主要症状:(1)腮:鳃隐鞭虫能破坏鳃小片和产生凝血酶,使鳃小片血管阻塞,粘液增多(2)发病行为:活力下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呼吸困难,窒息死亡。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7~9月(2)流行区域: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以及华中一带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淡水鱼浓度为0.7mg/L,海水鱼浓度为0.8~1.2mg/L。(2)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浸浴,10mg/L浓度浸浴15~30min。海水鱼也可用淡水浸洗3~5min。3、锥体虫病病原:锥体虫主要危害对象:石斑鱼主要症状:鱼体虚弱、消瘦,出现贫血。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现病原体,流行于6~8月(2)流行区域:锥体虫在我国分布较广预防措施:主要通过杀灭鱼蛭。用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min,驱除鱼蛭。4、鱼波豆虫病病原:漂游鱼波豆虫主要危害对象:危害各种冷水及温水性淡水鱼,尤其以鲤鱼和鲮鱼的鱼苗最为严重。主要症状:(1)腮:粘液增多(2)体表:皮肤粘液增多,当2龄以上的大鲤患病严重时,可引起鳞囊内积水,竖鳞等症状。病鱼体表形成灰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3)发病行为: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呼吸困难而死。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一般流行于春秋两季,广东、广西则以冬末、春初最为流行。(2)流行区域:国内外养鱼区均有流行。(3)水温情况:该病原适宜繁殖温度为12~20℃。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通过杀灭鱼蛭。用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min,驱除鱼蛭。治疗方法:无。5、艾美虫病病原:艾美虫主要危害对象:青鱼主要症状:(1)体表:鱼体发黑,有时部分鳞片竖起。(2)内脏:剖开鱼腹,可见前肠比正常的粗2~3倍,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点,肠壁充血发炎。肝脏土黄色,肾脏颜色很淡。(3)发病行为: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当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鱼体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鱼体发黑,腹部略为膨大。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流行于4~7月。(2)流行区域:国内外都有发生。预防措施:利用艾美虫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可采用轮养的方法进行预防。治疗方法:无。6、粘孢子虫病病原:粘孢子虫主要危害对象:鲤等鱼类。主要症状:(1)头:形成白色包囊(2)腮:白色包囊(3)体表:形成白色包囊。(4)内脏:内脏组织中也可形成白色包囊,严重感染时胆囊膨大,胆管发炎,胆管壁充血。(5)肌肉:鲢碘泡虫及库斑碘泡虫寄生在银鲫头后背部肌肉,引起瘤状突起。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现(2)流行区域:遍及世界各地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买携带有病原的苗种。(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3)不投喂携带粘孢子虫病的鲜活小杂鱼虾,或经煮熟后再投喂。(4)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并做焚烧处理。(5)对有发病史的池塘或养殖水体,每月全池遍洒敌百虫1~2次,浓度0.2~0.3mg/L。治疗方法:(1)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中草药,淡水鱼类每次使用百部贯众散3g,连用5d。(2)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原虫药。地克珠利属三嗪类化合物,对水生动物孢子虫等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每千克鱼体重用规格为g:0.2g的地克珠利预混剂,每次用2.0~2.5mg;或规格为g:0.5g的地克珠利预混剂,每次用0.4~0.5g混合饲料投喂;或其他的阿苯达唑粉、盐酸氯苯胍粉等驱杀虫类药物。7、微孢子虫病原:微孢子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腮:鳃瓣上有时也发现包囊(2)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包囊(3)内脏:在生殖腺、胃肠外壁、幽门垂、脂肪组织、肝脏和腹壁等部位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白色包囊,重者充满整个腹腔(4)肌肉:腹壁肌肉变薄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全年(2)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8月最低也达到67.9%,11月、2月、3月感染率都为%(3)流行区域: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虫病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不使用携带病原的鲜活小杂鱼虾为饵料。(3)出现病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做无害处理。治疗方法:选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原虫药。每千克鱼体重用规格为g:0.2g的地克珠利预混剂,每次用2.0~2.5mg;或规格为g:0.5g的地克珠利预混剂,每次0.4~0.5g混合饲料投喂;或其他的盐酸氯苯胍粉等驱杀虫类药物。8、肤孢虫病病原:野鲤肤孢虫、广东肤孢虫等主要危害对象:鲈、青、鲢、鳙;斑鳢;鲤、镜鲤、青鱼、草鱼主要症状:鱼体体表有线型、盘曲成一团香肠型、带型的包囊,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鱼体发黑、消瘦,皮肤发炎,死亡。(1)腮:鲈肤孢虫寄生在鲈、青鱼、鲢、鳙的鳃上。(2)体表:鱼体体表有线型、盘曲成一团香肠型、带型的包囊,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鱼体发黑、消瘦,皮肤发炎,死亡。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买携带有病原的苗种。(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3)不投喂鲜活小杂鱼虾,或经煮熟后再投喂。(4)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并做焚烧处理。(5)对有发病史的池塘或养殖水体,每月全池遍洒敌百虫1~2次,浓度0.2~0.3mg/L。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地治疗方法。9、斜管虫病病原:鲤斜管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腮:产生大量粘液。(2)体表:皮肤产生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3)镜检结果:显微镜下的鳃。(4)发病行为:少量寄生时对鱼危害不大,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产生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组织损伤,呼吸困难,有时有拖泥症状。产卵池中的亲鱼,也会因大量寄生而影响生殖功能,甚至死亡。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鱼苗、鱼种。(2)发病季节:流行于春、秋季,夏季、冬季冰下也会发生斜管虫病。(3)流行区域:我国各养鱼地区都可发生。预防措施:(1)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淡水鱼浓度为0.7mg/L,海水鱼浓度为0.8~1.2mg/L.;(2)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浸浴,10mg/L浓度浸浴15~30min。海水鱼也可用淡水浸洗3~5min。(3)越冬前应将鱼体上的病原体杀灭,再进行育肥;同时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鱼开始摄食时,要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4)水温在10℃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使池水呈0.3~0.4mg/L的浓度。治疗方法:无。10、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腮:鳃上皮增生,鳃的上皮组织坏死、崩解。(2)发病行为:当寄生数量少时,宿主鱼不显症状;当大量寄生时,由于他们的附着和来回滑行,刺激鳃丝大量分泌粘液,形成一层粘液层。引起鳃上皮增生,妨碍呼吸。在鱼苗期的幼鱼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不振,甚至停止吃食,鳃的上皮组织坏死、崩解,呼吸困难,衰弱而死。小鱼有“跑马”症状。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苗种阶段尤为严重。(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以查到,流行于4~7月,但以夏、秋季节为流行盛季。(3)流行区域:地理分布广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报道。(4)水温情况:适宜温度20~28℃。预防措施:苗种培育期加强观察,判定感染强度,即低倍镜下1个视野达到30个以上虫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治疗方法:(1)海水鱼用淡水浸洗5~10min。(2)每千克鱼体重每次使用雷丸槟榔0.3~0.5g,拌饲投喂,隔日一次,连用2~3次;或每千克鱼体重每次使用苦参散1~2g,拌饲投喂,连用5~7次。(3)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淡水使池水呈0.7mg/L的浓度,海水使池水呈0.8~1.2mg/L的浓度。11、瓣体虫病病原:石斑鱼瓣体虫主要危害对象: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和真鲷等主要症状:(1)头:粘液分泌增多(2)腮:粘液分泌增多(3)鳍:粘液分泌增多,病死的鱼胸鳍向前伸直,几乎贴于鳃盖(4)体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严重时白斑扩大成一片(5)其他病鱼常浮于水面,游泳无力,呼吸困难,头部、皮肤、鳃和鳍上的粘液分泌增多流行情况:(1)发病季节:流行季节是夏季和初秋高温期(2)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高(3)流行区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浙江等省治疗方法:(1)用淡水浸洗病鱼2~4min。(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溶液浓度2mg/L浸洗病鱼2h,翌日再重复一次,疗效显著。12、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对象:小瓜虫对宿主无选择性。主要症状:(1)头:严重时有小白点。(2)腮:严重时有小白点,有大量的寄生虫,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3)眼: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4)鳍:严重时有小白点,鳍条开裂甚至蛀鳍。(5)体表:形成小白点,体色发黑,消瘦,表皮糜烂,鳞片脱落。(6)镜检结果:在显微镜下可见球体滋养体,胞质中可见马蹄形的细胞核(7)发病行为:鱼体常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各年龄段鱼。(2)发病季节:主要流行于春、秋季,冬季和盛夏也有发生。(3)流行区域:在师姐范围内广泛流行。(4)水温情况:15~25℃。预防措施:(1)防止野生鱼类进入养殖体系:避免养殖鱼类受到小瓜虫感染。鱼塘灌满水之后,至少要自净3d以后才能放入鱼苗,因为即使随水源引入幼虫,在它们没找到宿主感染时,2d后会自行死亡。(2)曾经发生过小瓜虫病的鱼池:要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并在烈日下曝晒1周。(3)鱼下塘前进行抽样检查:如发现有小瓜虫寄生,应采用药物药浴。(4)保证鱼群的营养:如饲喂全价饲料和充足的多种维生素,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可以减少鱼群发生小瓜虫病的机会。治疗方法:小瓜虫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采取措施有一定效果。幼虫孵化时间通常在夜间即午夜至凌晨,对硫酸铜等药物敏感,故用药最好在夜间进行,以便杀灭抵抗力较弱的幼虫。(1)食盐溶液浸泡。以盐度为20~30的溶液浸泡,用于治疗和预防均有效;或将水温提高到28℃以上,已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2)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溶液浓度为0.7mg/L全池泼洒。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将养鱼的水槽、工具进行洗刷和消毒,否则附在上面的包囊孵化后又可再感染其他鱼。13、刺激隐核虫病病原:刺激隐核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头:眼角膜和口腔等与外界接触处有小白点,眼角膜上被寄生时可形成瞎眼。(2)腮:可看到小白点,由于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鳃上皮组织增生并发生溃烂。(3)体表:可看到小白点,由于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严重者体表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皮肤有点状充血,甚至发生炎症。(4)发病行为:病鱼食欲不正或绝食,身体瘦弱,游泳无力,呼吸困难最终可能窒息而死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2)发病季节:夏季和秋季是该病的流行季节,主要发生在每年3~4月和8~9月(3)发病率、死亡率染疫石斑鱼、大黄鱼和卵形鲳鲹的死亡率分别可达50%、75%、%。(4)流行区域:在全球各地的海鱼类养殖区都有可能发生(5)水温情况刺激隐核虫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0℃左右预防措施:(1)预防措施①改善水环境:养鱼池放养前彻底清理,以漂白粉(含有效氯30%)每立方米水体按50~g的浓度消毒,以杀灭池底和池壁残存的虫体包囊。池塘或室内鱼池等封闭式水环境中,应在刺激隐核虫病发生早期进行大量换水,进水口配置过滤装置,过滤杂鱼、虾和水草杂物,减少刺激隐核虫随这些生物带进池塘的可能。在海水网箱养殖等开放式水体中,将发病和将要发病网箱拖动到水体流动较好、清洁的海区暂养可大大缓解刺激隐核虫病引起的危害和死亡。(2)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在刺激隐核虫流行的季节,通过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从提高鱼体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入手,防止刺激隐核虫病发生。如投喂鲜活饵料,投喂前用淡水浸泡5~10min。(3)处理疫区应隔离病鱼,消毒水体、用具和周围环境,对病死鱼应就地加生石灰深埋,减少疾病传播。⑶划区管理刺激隐核虫宿主宽泛,海水养殖因水体相连,无法进行划区。对陆地养殖场应根据流域的自然情况划区,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治疗方法:无。14、指状拟舟虫病病原:指状拟舟虫主要危害对象:牙鲆、大菱鲆。主要症状:(1)头:严重时脑组织内也有纤毛虫和细菌的侵入。(2)体表:体色发黑,体表溃烂,粘液增多。(3)内脏:病鱼多有黄色腹水,消化道内无食物,有上皮黏膜脱落形成的淡黄粘液。(4)肌肉:溃烂严重者肌肉组织糜烂。(5)镜检结果:溃烂肌肉组织,可见大量活泼游动的纤毛虫,并伴有大量细菌。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流行区域:主要流行于沿海养殖场。(3)水温情况:15~20℃时是流行高峰期。预防措施:(1)苗种培育期或工厂化养殖用水,先经过滤或严格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2)投喂的鲜活小杂鱼,先经淡水浸洗5min后加工投喂。③饲养期间要及时清除死鱼和残饵,保持水体清洁。治疗方法:(1)高锰酸钾,浓度为10mg/L,浸洗7min。(2)提高温度至20℃以上。15、杯体虫病病原:杯体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腮:鳃盖后缘略发红。(2)鳍:鳍条残损,鳍部多有虫体附着,尤以背鳍和尾鳍居多(3)体表:鱼体发黑,体表多有虫体附着。。(4)肌肉:鳃部分泌有大量粘液,其上附满虫体。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鱼苗、鱼种。(2)流行区域:在欧洲、亚洲和南非都有广泛分布。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消毒。(2)投饲量适合,合理密养和混养,保持水质优良。(3)下池塘之前鱼苗要消毒,用2%~4%的食盐水浸泡2~15min。治疗方法:发病塘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mg/L的浓度。16、三代虫病病原:三代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腮:有创伤,严重者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2)体表:有创伤。(3)发病行为:病鱼食欲减退,失去光泽,鱼体瘦弱,呼吸困难,游动不正常,终至死亡。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苗种和成鱼。(2)发病季节:春、秋季及初夏。(3)流行区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水及淡水水域。。治疗方法::(1)鱼种放养前用5mg/L精制敌百虫粉水溶液药浴15~30min,驱除鱼种上寄生的三代虫。(2)全池遍洒敌百虫粉水溶液,使池水达0.3~0.7mg/L浓度;或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每次用阿苯达唑粉(规格6%)0.2g,拌饵投喂,连用5~7d;或青鱼、草鱼、鲢、鳙、鳜患该病时,每立方米每日体重用甲苯咪唑溶液(规格10%)1~1.5g,欧洲鳗、美洲鳗的用药量为2~2.5g,0倍水稀释均匀后泼洒。斑点叉尾鮰、大口鲇禁用甲苯咪唑。17、指环虫病病原:指环虫主要危害对象:鲢、鳙、草鱼、鳗和鳜主要症状:(1)腮:鳃出血、鳃丝苍白,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鳃丝肿胀,呈花鳃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苍白色,鳃盖难以闭合,呼吸困难。(2)发病行为:鱼苗或小鱼种患病严重时,由于鳃丝肿胀,可以起鳃盖张开,宾语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发黑,终致死亡。北方水库中越冬后的鲢患该病时,还常伴有鱼体消瘦,眼球凹陷,体表无光泽及兖州高贫血。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鱼种(2)流行区域:全球性预防措施:首先加强饲养管理,开展综合防治,防患于未然;同时,积极寻找新药和新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1)鱼塘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2)鱼种放养前,用5mg/L精制敌百虫粉水溶液药浴15~30min,杀死或驱除鱼种上寄生的指环虫。⑶全池遍洒精制敌百虫粉水溶液,使池水达0.3~0.7mg/L浓度,鳜等敏感品种,要适当降低用药浓度;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每次用阿苯达唑粉(规格6%)0.2g,拌饵投喂,连用5~7d;或青鱼、草鱼、鲢、鳙和鳜患此病时,每立方米水体每日每次用甲苯咪唑溶液(规格10%)1~1.5g,0倍水稀释均匀后泼洒。斑点叉尾鮰、大口鲇禁用甲苯咪唑。治疗方法:无。18、本尼登虫病病原:本尼登虫虫主要危害对象:大黄鱼、黑鲷、真鲷、石斑鱼主要症状:(1)头:病鱼头部呈蜂窝状,或下颌撕裂畸形(2)腮:鳃褪色呈贫血状(3)眼:鱼眼变白,严重时眼球充血或发黑,甚至脱落(4)鳍:大黄鱼有时鳍条或为其全部发白(5)体表:体表粘液增多,局部皮肤粗糙变为白色或者暗蓝色,严重时病鱼体表出现点状出血如有细菌继发感染还会出现溃疡,但感染大黄鱼时,引起大黄鱼2龄鱼从九月开始出现白点,继之白点扩大成片而呈白斑状。(6)发病行为:病鱼呈不安状态,往往在水中异常游泳,或向网箱及其他物体上摩擦身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2)发病季节:春末、夏初、秋季(3)流行区域: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日本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也常见预防措施:淡水浸洗5~15min,同时淡水中加入恩诺沙星粉2~5mg/L的浓度,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治疗方法:.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每次用阿苯达唑粉(规格:6%)0.2g,拌饵投喂,连用5~7d。19、异斧虫病病原:异尾异斧虫主要危害对象:鳃受刺激和损伤,分泌大量粘液,鳃局部变白或出血,当损伤严重或细菌继发感染后会出现溃烂主要症状:(1)体表:体色失去光泽(2)内脏:鳃弓上有较多虫体(3)发病行为:停止吃食,身体瘦弱,游泳无力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水温情况:20~26℃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浓盐水浸洗,加6%~7%的食盐于海水中,制成浓盐水,浸洗病鱼5~6min。当鱼体健康、水温正常时,也可加8%~9%的食盐于海水中配成更浓的盐水浸洗病鱼3min。20、双阴道吸虫病病原:真鲷双阴道虫主要危害对象:真鲷、血鲷主要症状:(1)腮:鳃盖不能闭合而张开,严重感染者鳃瓣上有大量粘液,鳃变成苍白色而呈现贫血,有的因细菌继发感染,是鳃瓣溃疡腐烂(2)内脏:肝脏、肾脏也褪色。(3)镜检结果:取下鳃瓣置于培养器内,加入海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到虫体。(4)发病行为:寄生数量多时病鱼食欲减退,游泳缓慢,头部往往左右摇摆,鳃盖不能闭合而张开。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每年春、秋季预防措施:淡水浸洗5~15min,同时淡水中加入恩诺沙星粉2~5mg/L的浓度,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治疗方法:⑴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每次用阿苯达唑粉(规格:6%)0.2g,拌饵投喂,连用5~7d。⑵在海水中加入6%的氯化钠,配成浓盐水,浸洗病鱼1.5min,翌日重复一次。⑶浓度为17mg/L的硫酸铜或浓度为18mg/L的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9~24℃时,浸洗病鱼40~60min,每日1次,连用3~5次。⑷每立方米水体使用规格为20%的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在充分水溶解后,全池泼洒。21、异沟虫病病原:鲀异沟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腮:病鱼鳃孔外面常常拖挂着链状黄绿色的梭形卵,鳃片变为苍白色,呈贫血状,如有细菌继发感染,可出现组织溃疡或崩坏,并发出腐臭气味。(2)体表:病鱼体色变黑。(3)镜检结果:从鳃部隆起处取样制成水封片,进行镜检,发现虫体即可确诊。(4)发病行为:病鱼体色变黑,不吃食,游泳无力。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每年春季开始,夏、秋季节流行。(3)流行区域: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是高发病地区。预防措施:淡水浸洗5~15min,同时淡水中加入恩诺沙星粉2~5mg/L的浓度,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治疗方法: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每次用阿苯达唑粉(规格:6%)0.2g,拌饵投喂,连用5~7d。22、血居吸虫病病原:血居吸虫主要危害对象:鲢和团头鲂的鱼苗、鱼种受害最大主要症状:(1)腮:急性型,鳃盖张开,鳃肿胀,鳃粘液增多;慢性型在鳃上的虫卵可发育孵出幼虫,引起出血和鳃组织损伤。(2)眼:慢性型,眼球突出。(3)鳍:急性型肛门处起水泡;慢性型肛门肿大外突。(4)体表:急性型全身红肿,体表粘液增多;慢性型,一般在肾中虫卵较多,肾组织受损,引起腹腔积水;慢性型竖鳞。(5)发病行为:急性型为水中尾蚴密度较高,在短期内有多个尾蚴钻入鱼苗体内,引起鱼苗跳跃、挣扎,在水面急游打转,或悬浮于水中“呃水”,不就即死;慢性型是尾蚴少量、分散的钻入鱼体。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可引起鱼苗、鱼种的急性死亡。(2)发病季节:流行于夏季、冬季。(3)流行区域:该病为世界性疾病,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等都有引起鱼体大量死亡的报道。预防措施:(1)鱼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消灭中间宿主。(2)进水时要经过过滤,以防中间宿主随水带入。(3)已养鱼的池中发现有中间宿主,可在傍晚将草扎成数小捆放入池中诱捕中间宿主,以翌日清晨把草捆捞出,将中间宿主压死或放在远离鱼池的地方将它晒死,连续数天。如池中已有该病原时,应同时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以杀灭水中的尾蚴,遍洒次数根据池中诱捕中间宿主的效果及螺中感染强度、感染率而定。(4)根据血居吸虫不同种类对宿主选择的特异性,可采取鱼类轮养的方法。(5)1足龄以上的饲养池中混养池螺的青鱼等,以减少和消灭螺。(6)驱赶鸥鸟。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使用规格为20%的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在充分水溶解后全池泼洒。23、双穴吸虫病病原:双穴吸虫主要危害对象:鲢、鳙、团头鲂和虹鳟主要症状:(1)头:急性:头部充血,湖北尾蚴引起脑室周围呈鲜红色,倪氏尾蚴及山西尾蚴引起脑室中央部委充血。(2)眼:急性:湖北尾蚴引起眼眶周围呈鲜红色;慢性:引起水晶体浑浊发白,虫越多则眼睛白的范围越大,部分鱼有水晶体脱落和瞎眼的现象。(3)体表:倪氏尾蚴及山西尾蚴引起鱼体弯曲(4)发病行为:急性感染时,病鱼在水面做跳跃式游动、挣扎,继而游动缓慢;有时头朝下、尾向上失去平衡,或病鱼上下往返,平卧水面急速游动,在水中翻身,以致头部向下,在水中旋转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2)发病季节:急性感染时,流行于5~8月;慢性感染,8月以后。(3)发病率、死亡率:苗种受害的严重死亡率达60%以上(4)流行区域: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四川和东北等地均有发生预防措施:(1)鱼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消灭中间宿主。(2)进水时要经过过滤,以防中间宿主随水带入。(3)已养鱼的池中发现有中间宿主,可在傍晚将草扎成数小捆放入池中诱捕中间宿主,以翌日清晨把草捆捞出,将中间宿主压死或放在远离鱼池的地方将它晒死,连续数天。如池中已有该病原时,应同时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以杀灭水中的尾蚴,遍洒次数根据池中诱捕中间宿主的效果及螺中感染强度、感染率而定。(4)根据血居吸虫不同种类对宿主选择的特异性,可采取鱼类轮养的方法。(5)1足龄以上的饲养池中混养池螺的青鱼等,以减少和消灭螺。⑥驱赶鸥鸟。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使用规格为20%的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在充分水溶解后全池泼洒。24、侧殖吸虫病病原:巨口侧殖吸虫、日本侧殖吸虫、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东方侧殖吸虫等主要危害对象:青鱼、草鱼、鲢、鳙、鲫、鲤、常春边、团头鲂以及麦穗鱼、泥鳅、花鳅、河鲀等主要症状:(1)内脏:吸虫充满肠道,前肠部尤为密集,肠内无食(2)发病行为:患病鱼苗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群集下风面,俗称问你个“闭口病”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育苗、鱼种、成鱼、亲鱼):(2)流行区域:国内主要养鱼地区都有发生预防措施:鱼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消灭中间宿主。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使用规格为20%的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在充分水溶解后全池泼洒。25、头槽绦虫病病原: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主要危害对象:青鱼、草鱼、团头鲂、鲢、鳙、鲮、鲤主要症状:(1)内脏:当严重寄生时,鱼肠前段第一盘曲膨大呈为囊状,直径较正常膨大约三倍,并使前肠壁异常扩张,形成皱襞萎缩。此外,前肠段还出现慢性炎症;由于肠内密集虫体,造成机械堵塞。(2)发病行为:严重感染的小草鱼体重减轻,显得非常瘦弱,不摄食,体表的黑色素增加,离群至水面,口常张开。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率、死亡率越冬的草鱼鱼种死亡率可达90%。(3)流行区域:该病流行于全国各地,东欧一些国家也有报道。预防措施: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塘。治疗方法:(1)用90%精制敌百虫粉50g和面粉g混合制成药面进行投喂,连喂3~6d。(头节是否脱落有待证实);(2)每万尾鱼(9cm)用南瓜籽g研成粉,与g米糠拌匀投喂,连喂3d。(3)按每千克鱼体重每间隔3~4d用1次吡喹酮预混剂(规格(本品计):2%),每次0.05~0.1g拌饵投喂,连续投喂3次。团头鲂慎用。26、嗜子宫线虫病病原:嗜子宫线虫主要危害对象:鲫、鲤、乌鳢、斑鳢主要症状:(1)体表:病鲤鳞片因虫体寄生而竖起,寄生部位发炎和充血,虫体寄生处的鳞片呈现出红紫色不规则的花纹,掀起鳞片可见红色的虫体。预防措施: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灭幼虫及中间宿主。治疗方法:⑴用2%~2.5%的食盐水浸浴鱼体,或用1%高锰酸钾、碘酒涂抹鱼体表病灶。⑵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液全池泼洒。27、毛细线虫病病原:毛细线虫主要危害对象:青鱼、草鱼、鲢、鳙、黄鳝主要症状:(1)内脏:破坏肠组织,引起肠壁发炎。(2)发病行为: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继之死亡预防措施:⑴先使池底晒干,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⑵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草鱼有足够的可口饵料,以免其吞食池底杂质,及时分池稀养,加快鱼种生长。治疗方法:⑴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液全池泼洒。⑵每千克鱼体重使用川棟陈皮散0.1g,拌饲投喂,连喂3天。28、鳗居线虫病病原: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主要危害对象:鳗主要症状:(1)体表:病鱼后腹部肿大或腹部不规则肿大,腹部皮下淤血,肛门扩大,并呈深红色。(2)内脏: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鳔发炎或鳔壁增厚,寄生数量很多时,能刺激鳔、气道发炎充血,虫体充满鳔,使鳔扩大,压迫其它内脏器官及血管(3)发病行为:鳗苗被大量寄生后,停止摄食,瘦弱、贫血,且可引起死亡。(4)其他如鳔中虫体数量太多时,鳔破裂,虫体落入体腔中,也有从尿道或肛门爬出体外。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流行区域:湖北、福建、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地。治疗方法:⑴每千克鱼体重使用川棟陈皮散0.1g,拌饲投喂,连喂3天。⑵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液全池泼洒。29、长棘吻虫病原:长棘吻虫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内脏:夏花鲤被3~5只崇明长棘吻虫寄生时,肠壁就被胀的很薄,从肠壁外面可以看到肠被虫所堵塞,肠内完全没有食物2龄鲤被大量寄生时,肠壁外有很多肉芽肿结节,严重时内脏全部粘连,无法剥离,有时虫的吻部钻通肠壁,然后再钻入其它内脏,甚至可钻入体壁,引起体壁溃烂和穿孔;剪开肠壁,可见有大量虫寄生,主要寄生在肠的1、2弯的前面,肠内有很多黄色粘液而没有食物。(2)发病行为:2龄鲤被大量寄生时,鱼体消瘦,生长缓慢,吃食减少或不吃食预防措施:⑴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灭幼虫及中间宿主。⑵用泥浆泵吸除池底淤泥,并用水泥板做护坡,也可达到或基本达到消灭虫卵的目的。⑶发病地区,鲤鱼种在鱼种池中培养,而不套养在成鱼池中,以免感染。治疗方法:按每千克鱼体重每间隔3~4d用1次吡喹酮预混剂(规格(本品计):2%),每次0.05~0.1g拌饵投喂,连续投喂3次。团头鲂慎用。30、锚头鳋病病原:锚头鳋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体表:犹如在鱼体上插入小针,当锚头鳋逐渐老化时,虫体上布满藻类和固着类原生动物。大量锚头鳋寄生时,鱼体犹如披着“蓑衣”,寄生处,周围组织充血发炎。(2)发病行为:病鱼通常呈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身体瘦弱等常规病态(3)其他寄生于口腔内时,可引起口腔不能关闭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夏季(3)流行区域:全国都有该病流行,尤以广东、广西和福建最为严重。(4)水温情况12~33℃预防措施:⑴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⑵利用锚头鳋对宿主的选择性,可采用轮养法,达到预防的目的。治疗方法:⑴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解液全池泼洒。杀死池中锚头鳋的幼虫,根据锚头鳋的寿命和繁殖特点,需连续下药2~3次,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一般为7d,水温高时间隔的天数少;反之,则多。⑵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根据草鱼和鲢、鳙对高锰酸钾的耐药性不同,宜分别处理。对患病草鱼,在水温15~20℃时,用20mg/L浓度;水温21~30℃时,用10mg/L浓度,药浴1.5~2h。对患病鲢、鳙,在水温10℃以下时,用33mg/L浓度;水温10~20℃时,用20mg/L浓度;水温20~30℃时,用12.5mg/L浓度;30℃以上,则用10mg/L浓度,药浴1h,均可杀死锚头鳋的幼虫和成虫,但在生产上应用较麻烦。31、中华鳋病病原:中华鳋的种类主要危害对象:草鱼、鲢、鳙主要症状:(1)腮:病鱼鳃上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膨大处上面则淤血或有出血点。鳃小片发生炎性水肿。细胞大量增生,引起鳃小片融合,毛细血管萎缩,以至消失,因此呈苍白色。(2)发病行为:严重感染时,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最后消瘦、窒息而死。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该病从5月下旬至9月上旬最为流行(3)流行区域:该病在南、北方养殖场均有流行预防措施:根据病原对宿主的的选择性,可采用轮养方法进行预防。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解液,全池泼洒。32、鱼虱病病原:东方鱼虱、鱼虱、刺鱼虱和宽尾鱼虱等主要危害对象:鲻、梭鱼、比目鱼、鲷类和罗非鱼主要症状:(1)头:口腔壁发炎、充血,如果弧菌继发性感染,可引起溃烂。(2)腮:鳃上粘液增多而引起呼吸障碍。(3)体表:体表充血,体色变黑(4)发病行为:被侵袭的鱼粘液增多,急躁不安,往往在水中狂游或跃出水面;以后病鱼食欲减退,身体逐渐瘦弱;严重时体表充血,体色变黑,最终收平衡而死。预防措施:养鱼前池塘彻底清洗;放养鱼种时如发现鱼虱,用精制敌百虫粉溶液2~5mg/L浸洗20~30min。治疗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解液,全池泼洒。(2)淡水浸洗15~20min。33、鲺病病原:鲺主要危害对象:鱼类主要症状:(1)体表:体表有很多伤口,出血。(2)发病行为:病鱼呈现极度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严重影响食欲,鱼体消瘦,且容易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常引起幼鱼大批死亡。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5~10月。(3)流行区域:国内外都很流行。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解液,全池泼洒。34、鱼蛭病病原:尺蠖鱼蛭主要危害对象:鲤、鲫主要症状:(1)体表:被破坏的体表呈现出血性溃疡,严重时则坏死(2)发病行为:寄生数量多时,尤其是鱼种,因虫体在鱼体上吸血和爬行,鱼表现不安,常跳出水面。鳃被侵袭时,引起呼吸困难。病鱼消瘦,生长缓慢,贫血以至死亡。流行情况:(1)发病阶段:成鱼(2)发病季节:4~9月预防措施:用生石灰清塘;保水质清洁,定期换水,使养殖池中有机碎屑含量降低。治疗方法:采用2.5%的盐水浸洗病鱼0.5~1h,鱼蛭便可从鱼体上跌落下来,再采用机械方法将鱼蛭处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ikg.com//mjccwh/17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