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诊断 >> 脊髓白质
参考阅读
脊髓-位置、界限和形态
脊髓灰质
自主(内脏)神经解剖合集和合集
神经解剖集锦
-*-*-*-*-*-*-*-*-*-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
纤维束命名原则: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
胎儿和新生儿特点:由于胎儿和新生儿各束髓鞘生长的时间不同,脊髓切片染色深浅不同,容易分辨。
成人特点:成人的脊髓切片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因此许多图中的各纤维束的位置只是该纤维束最集中的部位。
纤维束的分类:
长的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
长的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
短的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参与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
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参与牵张反射。
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
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一、上行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
包括:薄束与楔束,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
1、薄束与楔束:
薄束与楔束为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
薄束源自同侧T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楔束源自同侧T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周围突:分布至肌、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
薄束与楔束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薄束在T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由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
关于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
楔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
本体感觉: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精细触觉:皮肤的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
精细触觉通过本体感觉的脊髓后索传导路传导。
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质,在病人闭目时,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等。
2、脊髓小脑束
(1)脊髓小脑后束: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主要源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胸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
(2)脊髓小脑前束: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Ⅴ-Ⅶ层的外侧部,即相当于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的外侧部,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至小脑。后束传递的信息可能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前束所传递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2.脊髓丘脑束:
包括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1)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并与其邻近的纤维束有重叠,传递由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
(2)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传递由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觉、压觉信息,有人认为痒觉也通过此束传导。
脊髓丘脑束主要起自脊髓灰质Ⅰ和IV-Ⅶ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时上升1~2节段,或先上升1~2节段后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但脊髓丘脑前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的纤维),止于背侧丘脑。
当纤维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二者均止于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有明确定位,即来自骶、腰、胸、颈节的纤维,由外向内依次排列。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损伤平面对侧1~2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由于后索传递精细触觉的存在,故脊髓丘脑束损伤后,对触觉影响不大。
二、下行传导束
即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
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延髓)束。
锥体外系: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1、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约75%~90%)纤维交叉至对侧,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称为皮质脊髓前束,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外侧索下行,称为Barne前外侧束。
(1)皮质脊髓侧束:
在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直达骶髓(约S4),逐渐终于同侧灰质板层Ⅳ~Ⅸ,来自额叶的纤维可以直接与外侧群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此束内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到颈、胸、腰、骶髓的纤维。
(2)皮质脊髓前束:
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于对侧前角细胞,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终止于同侧前角细胞。此束仅存在于脊髓中胸部以上。
(3)Barne?前外侧束:
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沿皮质脊髓侧束的前外侧部下降,大部分纤维终于颈髓前角,小部分纤维可达腰、骶髓前角。
因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但也接受来自同侧的少量纤维。
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而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也称硬瘫),而躯干肌不瘫痪。
2、红核脊髓束:
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内腹侧下行,至板层Ⅴ~Ⅶ,仅投射至上3个颈髓段。此束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兴奋作用,它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3、前庭脊髓束:
起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部分板层Ⅶ。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作用。
4、网状脊髓束:
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走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板层Ⅶ、Ⅷ。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5、顶盖脊髓束:
起自中脑上丘,朝腹侧行走,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叉越边,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段颈髓板层Ⅵ、Ⅷ。主要是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运动。
6、内侧纵束:
位于前索,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Ⅶ、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三、脊髓损伤表现:
(二)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
⒈脊髓全横断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⒉脊髓半横断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布朗-色夸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即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⒊脊髓前角受损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神经元,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但感觉无异常。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
⒋中央灰质周围病变若病变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的交叉纤维,引起相应部位的痛、温觉消失,而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无障碍(因后索完好)。这种现象称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髓内肿瘤患者。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wh/17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