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诊断 >> 神经外科原发性脊髓内黑色素瘤并脊髓空洞
原发于椎管内的黑色素瘤十分罕见,自年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只见散在报道。有学者认为此病多发于中下段胸椎,而部位在髓内的较髓外硬膜下较少。我院于年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左下肢进行性乏力、跛行2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觉左下肢麻木、乏力,时伴胸背部疼痛,医院,以“腰椎病”治疗,症状无好转,且出现跛行,遂在外院行MRI检查,发现“T7~T12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以此入住我科。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全身皮肤粘膜未见色素沉积及色素斑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腹股沟以下浅感觉、深感觉明显减退。双上肢及右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左下肢肌张力稍高,近端肌力约3级,远端肌力0级,左足呈下垂畸形。双侧膝、跟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胸腰段脊髓MRI示T7~T12椎体水平髓内囊实性占位,实质性病灶位于T9~T12水平,大小10×1×1.5cm,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脊髓明显受压,病灶近端和远端均见脊髓空洞上方为囊性病灶,大小5×1cm,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楚,相邻脊髓明显受压(图1)。
腹腔脏器超声检查、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考虑髓内肿瘤,室管膜瘤可能性大,给予手术治疗。全麻,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下手术。患者俯卧位,后正中入路,切口长20cm,暴露棘突、椎板后,用铣刀将T9~L1棘突、椎板整体切割后,切断T8、T9棘突间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将T9~L1棘突椎板复合体整体剥离、游离并于L1~L2处反折于切口外,L1~L2棘上韧带和部分棘间韧带保持完整。显微镜下剪开硬脊膜后,可见T11~T12水平脊髓增粗,脊髓背侧浅表静脉增粗(图2),于脊髓背侧自T9向T12于脊髓背侧正中纵行切开脊髓1~2mm即见黑色实质性肿瘤组织,无包膜,边界清楚,与脊髓粘连紧密,血供丰富,质地软、有韧性,自T9肿瘤近端向T12肿瘤远端逐步分离、分块切除肿瘤,可见肿瘤组织长约10cm(图3)。粘连紧密处使用CUSA刀给予吸除,彻底切除肿瘤后,检查瘤腔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硬脊膜,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连接片固定。术后SEP、MEP监测结果与肿瘤切除前一致,无变差。术后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同术前。复查MRI平扫+增强示肿瘤彻底切除(图4),脊髓空洞明显缩小,X线片示回植的棘突椎板复合体位置佳,椎管无狭窄(图5)。术后病理检查符合恶性黑色素细胞瘤(图6、7)遂行脊髓放疗,共接受6mVX射线cGy,术后1个月出院,能拄拐自行下地缓慢行走,出院前复查MRI未见肿瘤及脊髓空洞。术后随访3个月,一般情况佳,能拄拐行走。讨论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十分罕见的肿瘤,早期部分学者认为黑色素瘤占椎管内肿瘤的0.5%,且髓内肿瘤的5%为黑色素瘤,但未详细区分原发病灶或转移而来。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若患者一般情况可,应积极手术,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以期改善预后。对于髓内黑色素瘤,术中实时监测SEP、MEP对于脊髓的保护和肿瘤的切除相当重要,我们认为术中应注意:(1)在打开椎管前、暴露脊髓时分别监测SEP、MEP便于对照,该患者打开椎管前双侧SEP波幅较低,峰值不稳定,MEP诱发出双下肢肌电,左侧轻微,右侧显著,打开椎板、暴露脊髓后SEP有短暂改善,MEP无变化;(2)分离肿瘤、牵拉肿瘤时,注意掌握力度和方向,尤其牵拉方向应以脊髓纵轴平行,忌垂直;(3)术中MEP波幅有显著降低时,需要暂停肿瘤切除,待其恢复后再继续。由于肿瘤下段粘连严重,切除该部分肿瘤时MEP两次波幅明显降低,右侧尤其显著,分别下降20%~50%、70%,暂停操作后,分别于30min、20min完全或大部分恢复到术前水平;(4)肿瘤近端、远端切除至暴露扩张的脊髓中央管、见脑脊液流出;(5)切除中尽量少用电凝,且限于电凝肿瘤,忌电凝脊髓,对于脊髓的出血点,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后敷以速即纱。Rades等的报道显示术后辅以放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无放疗组,并可以控制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黑色素瘤治疗手段的热点,本例患者在术后行α-2干扰素免疫治疗1年,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同时,定期复查并密切随访也十分重要。我们对本例患者行手术完全切除,术后予以行放疗,短期内进行随访未见复发,但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病例。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济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