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诊断 >> 肝病的肝外表现,你知道吗
在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病人除了常见的与肝脏相关的临床表现外,还有许多其他系统的肝外表现,被称为肝外综合征(extrahepaticsyndromes)。
众所周知,得了肝炎以后多出现厌食、乏力、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肝脏损害的症状。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往往还存在着许多肝外病损,甚至可以肝外损害为首发或单独表现,无肝脏病变迹象,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目前,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存在五种类型,即甲、乙、丙、丁、戊。其中前三型均可出现肝外损害,尤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多见。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淋巴结、脾脏、血管内膜、肾小球基底膜等组织,诱发炎症及退行性病变等反应。导致肝外多系统病损,可出现形形色色的肝外症状。
一、发烧
急性肝炎一般在发病早期有低烧,重症肝炎可致高烧,体温高达39℃以上。有时慢性肝炎因类固醇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增高,而致长期低烧。
二、皮肤病变
65%的肝炎患者可出现各种类型的皮疹,以痤疮样皮疹多见,也可出现荨麻疹、斑丘疹、出血性紫癜、色素沉着,有的患者还可出现黄疸性皮肤瘙痒等症状。
三、肌肉关节疼痛
急性乙型肝炎早期约有20~40%患者出现单发或多发性关节损害,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偶有关节积液。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呈游走性。晨起可有关节僵硬,易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感染到发病约12周,一般持续20天而关节疼痛消退。
四、心血管病变
可呈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多出现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或过缓、体力活动耐受力下降、各种类型的心律紊乱、心源性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状,心脏严重损害者可因而致死。
五、肺部病变
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胸膜炎,病人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异常。
六、肾脏病变
病毒性肝炎可引起多种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一般持续10天左右自动消失。其中以乙型肝炎引起的肾炎发生率最高,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明显浮肿及高胆固醇血症等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特征。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活动性重型患者,还可引起肝肾综合症,而出现少尿、无尿、痰质血症及肾功能衰竭。
七、血液系统损害
病毒性肝炎除常见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加;还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以及重症肝炎因凝血因子减少、DIC形成等影响,易致出血。血液系统主要损害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和溶血性贫血(简称溶贫)。再障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甲型、乙型、丙型、黄疽型或无黄疸型患者均可发生。但以黄疸型多见,一般发生于肝炎恢复期,部分患者可与急性肝炎同时发生。贫血程度与肝炎的病情轻重无关,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皮肤黏膜有广泛的出血倾向。病情往往发展迅速,其病死率高达80~90%、多死于出血和感染。病毒性肝炎所致溶贫,多发生于急性肝炎第1~2周,患者黄疸逐渐加深,出现贫血、头晕、乏力及血红蛋白尿等表现,但症状常被肝炎表现所掩盖或重叠,易致漏诊。轻度溶血对预后影响不大。严重溶血则可引起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肝细胞坏死,同时还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八、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症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患者常以精神萎靡、意识不清、嗜睡开始,随即出现时而昏睡不动,时而无故喊叫、哭闹,以致烦躁不安,全身乱动,难以控制,易误诊为精神病发作。患者短时期内皮肤黏膜及巩膜呈桔黄色,并可发生腹水、胃肠道出血、鼻出血。有时出现肢体发紧,扑击震颤,还可闻及肝臭味。当患者进入昏睡状态后,扑击震颤即可消失。有时患者还可出现瞳孔不等,呼吸、心跳减退,节律不整等。另外,有的患者出现失嗅、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炎而导致感觉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异常。
九、内分泌及代谢系统损害
多出现高血糖、低血糖、钠水潴留、低血钾、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瘘、女性月经异常等。
十、其它损害
病毒性肝炎还可引起食管炎、胃及二指肠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些肝外表现有:①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②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③其他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甲型肝炎可出现肝外病变,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疲、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视神经炎、关节炎、脉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