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护理 >>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目的:
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选取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限制性钢板治疗,B组联合非限制性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植骨融合率,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颈椎功能与颈椎生理曲度,随访颈部轴性症状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植骨均融合。两组J0A评分均大幅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增大(P0.05),A组术后6.12个月的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4.41+1.31)°、(12.23+1.21)0,均高于B组(P0.05)。A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4.76%,低于B组19.05%(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76%.7.14%(P0.05)。
结论: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利植骨融合并恢复患者颈椎功能,限制性钢板更利于恢复生理曲度并减少颈部轴性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为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强度增大,发病率升高。颈椎前路手术具有出血少、损伤小的优点",颈椎前路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已经成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流术式。有研究发现P),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前路手术进行减压融合后,部分患者出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重的情况,颈椎前曲度减少,症状复发。颈椎前曲对于维持生理功能及力学稳定非常关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生理前曲重建已成为评估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有专家提出,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基础上予以钢板内固定,可使患者进-步获益。本研究以本院年1月一-年12月收治的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应用不同钢板内固定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纳人标准
(1)存在典型颈椎病症状。
(2)MRI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且提示连续性多节段间盘突出,突出椎管矢状径在10mm内。
(3)年龄18~65岁。
(4)患者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排除标准
(1)伴椎间盘钙化、椎管发育性狭窄。
(2)有手术禁忌。
(3)伴严重心血管、糖尿病。
(4)伴精神疾患。
1.3一般资料
本组共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48~63岁,平均(53.65+4.76)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54土0.72)年。病变位于2节段27例,3节段15例。B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6~65岁,平均(53.88士5.04)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74士0.80)年。位于2节段29例,3节段13例。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结合病情,讨论确定减压节段。气静吸麻醉,常规颈椎前路体位。由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旁斜切口入路,切开颈阔肌,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隙至椎前,C臂机定位。椎间隙用牵开器固定并撑开,完整切除病变间隙的髓核,显露后纵韧带,予以完全减压,修复椎间隙。用适合Cage进行植骨融合。A组使用限制性钢板,B组使用非限制性钢板,结合病情对钢板进行预弯,后置于颈椎正前方,使钢板与待固定椎体前缘紧密贴附。留置引流管。
1.5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判定标准:侧位X线片可见上下椎体骨接触面形成骨小梁或无透明带。
(2)术后进行1年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颈髓评分法进行评估,共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度(14分)、膀胱功能(--6~0分)。最高29分,评分越高颈椎功能越佳。评估时间为术前和术后6、12个月。
(3)根据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的颈椎侧位片,利用Cobb角四线法并用AutoCAD软件测量,分别对手术最上节段的上缘椎体终板与最下节段下缘椎体终板作直线延长线,之后对两条延长线作垂线,两垂线之间所形成的锐角即为颈椎生理曲度。
(4)颈部轴性症状判定标准),颈项、肩背部经常出现僵硬、酸胀、疼痛等症状,日常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颈.部肌肉有压痛与痉挛,需服止痛药。比较两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
(5)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并发症总发生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土标准差(x士s)表示,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多时点对比采用单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n(%),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2.1植骨融合
两组均全部完成1年随访,无脱落病例。两组术后12个月复查,植骨均融合。
2.2颈椎功能
两组术前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大幅升高(P0.05),A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JOA评分与B组接近(P0.05)。见表1。
2.3颈椎生理曲度
两组术前颈椎生理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增大(P0.05),A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4.41土1.31)°、(12.23土1.21)°,均高于B组(P0.05)。见表2。
2.4颈部轴性症状与并发症总发生率
A组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4.76%,低于B组19.05%(P0.05)。A组出现1例感染、1例神经粘连,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B组出现2例感染、1例神经根损伤,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P0.05)。见表3。
三,讨论随着临床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的重视,材料的选择也引起重视。有研究6-7应用钛网,但钛网稳定性与椎体骨密度有关,骨密度偏低则易出现钛网沉陷,诱发临床症状。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累及两个以上间隙,修整间隙扩大减压后Cage无法与上下椎体完全贴合,引起植骨融合失败8”。有研究发现"0,颈前路内固定系统有助于颈椎稳定,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扩大椎管容积,并加强减压效果。也有研究表明-1,前路钢板可为前屈运动提供坚强支撑力,在后伸运动中也可发挥张力带作用,确保颈椎稳定与植骨融合。本研究均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其中A组采用限制性钢板,B组使用非限制性钢板。结果显示,两种内固定系统的植骨均融合,证实了钢板内固定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高植骨融合率。
正常颈椎向前凸,通过缓冲.分散应力等作用对机体进行保护鬥。多节段颈椎病发生椎间盘变性,生理曲度便会改变4。本研究采用Cage联合钢板内固定,钢板具有较佳的可塑性,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预弯,将其固定于颈椎上可帮助恢复部分融合节段的正常前凸并间接减压,重建颈椎生理前凸。术后融合节段开始进行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逐渐发生改变,促进颈椎恢复生理前凸4。两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而A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生理曲度均大于B组,提示A组颈椎曲度恢复效果更佳。有研究指出5),限制性钢板固定牢固但容易出现钢板断裂,非限制性钢板的应用可允许钢板与固定钉间存在小幅度变化。本研究中,两组均未见钢板断裂等并发症,与有关研究结论不同,表明限制性钢板的安全性较高,且更有利于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此外,A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76%,低于B组19.05%。轴性症状与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生理前凸变小易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牵拉,引发颈部酸痛、僵硬症状”。使用限制性钢板患者术后生理曲度恢复效果更佳,故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提示两种钢板均具有较高安全性。
本研究表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植骨融合并恢复患者颈椎功能,限制性钢板更利于恢复生理曲度,并减少颈部轴性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