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护理 >>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病害特征
近年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已在我国个别地区棚室或露地发现。发病初期嫩叶褪绿,严重的植株上部褪绿和萎蔫,伴随着下部茎坏死,病茎表面初生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变硬,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成黑色或出现坏死,维管束褐变,这些病变多发生在植株外部无病变的地方,髓部发生病变的地方则长出很多不定根。生产上当下部茎被感染时,常造成全株死亡。
主要危害茎和分枝,叶和果也可被害,一般在番茄结果期表现症状。初病期植株上中部叶片开始失水萎蔫,部分复叶的少数小叶片边缘褪绿。与此同时,茎部长出突起的不定根,尚无明显的病变。后在长出突起的不定根的上、下方,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斑块,病斑表皮质硬。
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发生病变,病变部分超过茎外表变褐的长度,呈褐色至黑褐色;茎外表褐变处的髓部先坏死,干缩中空,并逐渐向茎上下延伸。染病株从萎蔫到全株枯死,病程约20天。湿度大时菌脓从茎伤口和不定根溢出,别于溃疡病。
发病规律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由细菌皱纹假单胞菌侵染所致,可在棚栽或露地栽培番茄上发生,棚栽发病早于露地,病程发展缓慢,从表现萎蔫至全株枯死约20天左右,病菌主要从整枝伤口侵入发病,并通过雨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在夜温低及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连作、排水不良、氮肥过量的田块发病重。大棚栽培番茄中一般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用量大,在低温条件下,如果在阴雨天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条件下,会造成大量伤口,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该病在棚室内的大发生。
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最初在番茄和苜蓿上存在,经常在第一个坐果完成到成熟的绿果期发病,该病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容易在低夜温,高氮及高湿条件下发生。
病原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雨水或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主要从整枝打杈伤口处侵入。
伤口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移栽时土壤中沙石和瓦砾比较多,封土时用力过大使茎秆表皮层受伤,细菌从伤口处侵入,引发髓坏死。这种状况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般从苗期植株长相上看不出症状,有经验的菜农会发现茎秆外表皮上有瘤状突起(小疙瘩),即是植株得病的外部特征。
二是打老叶造成了茎秆上的伤口,即叶柄和茎秆的结合部,从外表看伤口已经愈合,实际上伤口因为流胶或结露,不断滋生的细菌已经侵入到了髓腔,继而腐烂中空、黑色坏死,最后才表现出细菌性髓坏死的典型症状。高湿的环境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湿度大时发病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