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

我总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创伤很小的手术。

对技术、手法的要求异常精确,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如果做不到彻底减压,那手术就等于白做。

“头灯,放大镜,电位监测、定位、骨剥,神经剥离子,刮勺,吸引器,锥体钉……”

在第二医院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主任袁文教授的手下,从早上8:30到9:10,一台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完美完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分毫不差。

医院医院每年要完成-例脊柱外科手术,其中约40-50%是颈椎病手术,这一数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名列前茅的。袁文平均每个手术日要做5-6台这样的手术,在他的手下,令人望而生畏的颈椎手术,基本上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一台。年,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独立开展颈椎外科手术,从此一做就是近20年。

1不是微创胜似微创

“手术之前每个患者都会来问我,这个手术的风险有多大。”袁文淡淡地说,“我总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创伤很小的手术。你看,切口只有3cm,出血量不到10ml,小吧?”袁文用手比着手术切口的长度,“关键的问题是,这手术对医生技术的要求非常非常高。”

事实上,现在流行的颈椎治疗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非融合技术,另一个是颈椎病的微创手术。尤其是微创手术,更是成为时下一大热门话题。但是袁文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

“一般意义上的微创,就是‘经过通道系统完成手术’。但是,在颈椎病手术方面,我认为意义并不大。”袁文指出,虽然现在做的颈椎病前路减压术,是有一个创口,但是仅有3厘米,沿肌肉间隙进入,无论从出血量还是其他指标,都是符合微创的理念的。

“关键我们现在是可以在直视状态下做的,而通过内窥镜系统进行的微创手术是手眼分离的,在颈椎那么小的空间,要把探头、光源放进去,在探头指引下做手术,这个无疑又增加了手术难度。”袁文坦言,如果仅仅为了微创而微创,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脊柱外科原本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比其他部位小,颈椎更加小,稍有不注意,损伤脊髓就是大事故;可是如果做得不到位,切除得稍有不够,则不能起到缓解病人症状的作用,可能还需要做第二次手术。因此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对技术、手法的要求异常精确,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医院脊柱外科,也只有经过十几年反复训练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才能单独做。

2不光技术还要工具

“除了技术不断进步,医生的经验不断累积之外,先进的专业医疗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袁文强调。

“我们这一代医生,经历了颈椎病手术划时代的发展。一开始的时候,颈椎病手术是非常痛苦的,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做一台颈椎病手术,患者要一动不动地躺上5-7天,那时候完全没有前路的水平,设备也跟不上。”袁文回忆说。

颈椎前路手术早在年就有医生描述介绍,但直到年,经过多次改进才奠定了目前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基础。

现在,袁文做手术时所使用的设备,有辅助照明系统、放大镜系统、精确到1毫米的手术器材……全副武装起来很有科幻片中的英雄范儿。这些“新式武器”,完医院,最好的医生使用的一模一样。“而且,我们由于病人比国外多,所以实际上的技术,是比国外医生要好的。”

“现在大多数人低头看东西,处理文字久了,都会觉得自己脖子疼,但这大多数只是颈部肌肉疲劳而已,不是真正的颈椎病。”袁文指出,人体颈椎后面的肌肉,像橡皮筋一样,起到弹性的作用,抬头的时候要靠肌肉收缩,低头的时候,“橡皮筋”就绷紧,低头时间太久,颈部肌肉弹性减弱,就会导致不适。

但是,判断颈椎病,不仅要有相关症状,还要有精准的影像学依据,而这就要求更先进的专业设备支持。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椎间盘退变,骨赘的增生,压迫到了对应的神经根、脊髓或者血管导致的。经过袁文多年观察,即便在确诊的颈椎病的患者中,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也是少数。

3不仅单打还需合作

“和我们脊柱外科关系最密切的是神经内科。”袁文解释说,“神经内科很多疾病的表现跟颈椎病差不多,例如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虽然症状有交叉,但是治疗过程完全不一样。”他举例说,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渐冻人”,它是由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有些病人做颈椎检查,也能看到压迫脊髓的表现,但是,如果分不清楚,按照颈椎病的诊断做手术治疗,对病人来说,可能反而会加重他的病情。

年,袁文在瑞士一个知名的医院进修的时候,他观察到,有两位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神经内科医生和脊柱外科医生,他们组成搭档,办公室门对门,脊柱外科医生发现有疑问的病例就直接转到神经内科,确诊后没问题再转回脊柱外科做手术。

这给了袁文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不久,他就把一位非常有名的神经内科专家医院,就安排在他的诊室对面的诊室。有疑难病例,随时研判,随手解决。“周晖说可以开,那就回到骨科准备手术,周晖说这个你不能开,那就让病人去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这直接避免了由于专业的交叉所带来的麻烦,为病人节省时间,也为医生减少风险。而且,周晖教授还在手术中承担为复杂的病人做临床神经电生理及术中监护(诱发电位等)工作,颇有点“双剑合璧”的感觉。

除了探索与神经内科的学科合作,袁文对颈椎病的研究,也有自己的方向。他钻研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他认为,颈椎病的发病率很高,如果不掌握发病原因,仅仅只是手术做得好,那只是“术”,而非“道”。所以,袁文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希望能够把关口前移,让颈椎病不至于发展到“压迫脊髓”这一程度。袁文坦言,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而且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但是,再艰难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对病人有益,对科学有益,总还是要有人去做的。

4不止自修还要传道

“美国东海岸的病人不会跑到西海岸去看病,什么时候,我们的病人也不要从全国各地跑来看病,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一半了”,袁文感慨地说。

袁文始终觉得,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医生是幸运的,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有最好的设备和工作环境,也去国外进修学习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是,全国还有更多的医生,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生,由于缺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水平差距还是非常大。这种差距,在需要非常精细化操作的颈椎病手术中,可能会直接导致手术的无效。

在日常工作中,袁文遇到一些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的病人,“颈椎病手术的目的就是彻底减压,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线和椎间高度,并给它足够的稳定,保持它可以正常活动。”袁文解释说,如果做不到彻底减压,那手术就等于白做。“但是由于医生的训练不够、理解不够,技术达不到这个层面,就会导致手术白做,不要看差别只有一两毫米,结果是天壤之别的。”

医院脊柱外科的名声在外,很多出了问题的病人都会集中到这里,于是袁文也见识到了全国各地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比如植入物并发症,螺钉松动,刺破气管,钢板被食道磨穿,吃下去的东西进入食道肌肉夹层,形成食道憩室等。“所以我们要开展普遍的医生教育。”袁文曾经在医师协会的年会上做过颈椎病专场讨论,专门探讨颈椎病的治疗。

他也希望全国范围的教育培训能更加推广和普及,使所有的颈椎病医生都能接受最好最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了解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原则是什么,最好还能开展实体操作及器械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上手,更安全地开展手术。

他愿意,为此付出心血和努力。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合作邮箱:qihongjie

xinjk.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zz/1680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