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迫性脊髓病专科治疗医院 >> 压迫性脊髓病治疗 >> 坐骨神经损伤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
谨慎而后行医!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
非博不能致其得!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依次横过闭孔内肌,上下孖(音同“抹”,双、对的意思)肌及股方肌的后方,支配这些肌肉,并沿大收肌后面,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之间下降,途中发出肌支至大腿的屈肌,坐骨神经在到腘窝以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可有风寒湿痹、气血瘀滞、肝肾不足证型三类。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起始于腰骶部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
坐骨神经的损伤很多发生在神经近端,即坐骨切迹、臀部和大腿的水平。多数病例伴有骨折、局部挫伤或撞击伤。
无论是在臀部还是在大腿水平,一般将坐骨神经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以利于分别进行评估和修复,这对于修复神经连续性存在的神经损伤很重要。如果是锐性的切割伤,应尽可能快地修复神经,其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
胫神经的治疗效果一般都较好,即使有时需要行神经移植术来修复。效果最好的是那些在损伤段可以记录到NAP(动作电位)的传导、仅需要行神经外松解术的病例。如果损伤起源于骨盆水平,并且经坐骨切迹延续到臀部水平长段损伤,即使连续性存在,其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腓总神经来说,不论行端-端缝合术或神经移植修复术,切割伤、撞击伤、医源性损伤的治疗效果均好于牵拉伤。如果术中发现有NAP的传导而行神经外膜松解术,其效果也比较好。约30%的病例功能恢复较满意而不需要再使用足的支具。
应用解剖坐骨神经由L4、L5、S1的前后支,S2脊神经以及S3的前支共同组成。其中前支形成胫神经支,后支形成腓神经支,两者共同组成坐骨神经。
在臂部,坐骨神经的这两条分支,或者包绕着梨状肌,即一条分支在梨状肌上面而另一条分支在梨状肌下面穿过然后合成坐骨神经;或者两分支先合成坐骨神经,然后从梨状肌上面或下面穿过。
坐骨神经在盆部发出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两者从坐骨切迹出盆部,支配臀大肌和臀中肌。
支配臀肌、臀部血管、梨状肌以及腘绳肌的神经支与坐骨神经共同离开坐骨切迹。这些肌肉、血管以及营养这些神经的小血管紧密相邻,因此在坐骨切迹处操作时必须十分小心和仔细。
支配腘绳肌群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坐骨神经在坐骨切迹处发出的胫神经支,除了股二头肌短头是由腓神经支支配。
支配腘绳肌群的主要神经从上述的坐骨切迹近端或坐骨切迹处发出后,穿过臀部,贴近坐骨神经的胫侧支或坐骨神经内侧支。在大腿上部水平时这一分支已行至坐骨神经内侧。
在这一部位,于坐骨神经外侧可以找到支配股二头肌短头或腘绳肌外侧的神经。同时支配腘绳肌群的主要神经将在此处分支,发至所支配的肌肉:股二头肌的长头、半腱肌、半膜肌以及大收肌的坐骨部。
综上所述,发至腘绳肌群的神经主要起源于坐骨神经的胫侧支,而第4腘绳肌、外侧腘绳肌,也叫作股二头肌的短头,则由坐骨神经的腓侧支支配。因此,如果外侧腘绳肌的无力或瘫痪伴随着垂足,则表示近侧腓神经支损伤。
在臀部的中部,坐骨神经的分支位于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的上面或背面,然后从腘绳肌外侧和内侧部之间进入大腿深部。当坐骨神经行进至大腿远端,在大腿中下1/3交界处,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因此在这一部位或附近的损伤将会累及胫神经和(或)腓神经。
[病因病机]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古今医家看法较为一致,以外邪(风、寒、湿)及损伤为主因,其病机可概括如下;
寒湿侵袭本病症多因久居严寒之地,缺乏必要防寒措施,或因冲风冒雨。水中作业,日积月累而致寒湿之邪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均为阴邪,寒主收引,湿性粘滞,故事病腰腿痉挛疼痛,难以屈伸,多麻木发凉,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如病程长久;郁久化热,亦可出现火热灼筋之证。
肝肾亏虚素体虚弱,无力驱邪外出,寒湿之邪逐渐深入。冬病伤阻,致肝肾不足,筋骨失于德养,致筋脉牵扯拘急,骨节疼痛而活动时更甚。
气滞血瘀或因外邪侵淫日久,留着筋内,或因跌仆损伤,气血受阻。经脉阻塞,血不能行,久而变生瘀血,停留筋骨之中。血瘀痹阻,故痛有定处,且以刺痛为主。
临床表现和检查坐骨神经和股神经是支配下肢主要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神经。除了在骨盆的平面,这两条神经很难同时受损。两者中任意一条神经单独受损,将会引起下肢一定程度的瘫痪,但下肢的承重能力仍然存在。
比如坐骨神经在位于腘绳肌分支的下部处受损,但股神经的功能完好,患者将能使用受坐骨神经腘绳肌支所支配的腘绳肌屈小腿和使用股神经所支配的股四头肌伸小腿并且稳定膝关节。
虽然由坐骨神经的腓深神经所支配的胫骨前群肌肉将失去足背屈的能力,借助于足部支具,患者可以承受身体的重量并且行走表现基本正常。
相反,如果坐骨神经完好而股神经损伤,多数患者可以进行良好的代偿。尽管不能伸膝部,但是患者学会将大腿或小腿向前甩出。腘绳肌的屈膝以及完整腓肠比目鱼肌所实现的足部跖屈和胫前肌群的足部背屈,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
因此,当坐骨神经失去功能时股神经的代偿功能是坐骨神经或下肢其他神经损伤时的有利因素。另外一个有利因素是下肢2/3的主要运动单元是由胫神经和腓神经支配,在恰当的治疗下胫神经和腓神经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除了这些有利的因素,从受伤部位到重要的运动支配部位的距离也是身体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果再生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当神经纤维到达支配部位时,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萎缩或纤维化。
另外,腓神经和桡神经很相似,也就是说腓神经支配伸肌,而它的感觉输入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不像桡神经,尽管它损伤后得到自然恢复或手术修复,但是恢复效果相对较差。另外一个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坐骨神经损伤伴随着高概率的骨骼和血管的损伤。
臀部平面坐骨神经损伤,无论有无腘绳肌的功能丧失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胫神经或腓神经控制支配肌肉的肌力减退。除非是十分偶然的坐骨切迹处穿透损伤,否则在这一平面很少会损伤到支配臀大肌和臀中肌的神经分支。
同样,在这一平面的坐骨神经损伤所导致的整个腘绳肌的瘫痪同样十分少见。由于臀部肌肉不易瘫痪,所以近端的损伤可能通过外侧腘绳肌也就是股二头肌短头的功能来证实,腓神经支在臀部已经含有支配远端腘绳肌的神经纤维。
当坐骨神经在臀部平面完全损伤时会导致足的跖屈、内翻以及足趾的屈和展等动作的丧失,当然同样会导致足的背屈和外翻以及足趾的伸等动作的丧失。
在近端较高平面,腓神经相对胫神经更容易受伤,其原因目前还不是太明确,可能与腓神经的走行相对胫神经位于更外侧有关,在受到牵拉伤或钝伤比如骨折和髋部脱位时更容易受到损伤。同样,臀部平面坐骨神经注射性损伤也是如此。
臀部腓神经支受伤会导致出现包括足内翻能力的减弱,原因在于一束通过胫神经支最终支配胫骨后侧肌肉的神经纤维,在其近端平面借助腓神经支行进了一小段(异常神经吻合)。
腓神经更易受伤以及难以恢复的原因,包括:相对少的血液供应;位置相对外侧,更接近髋关节,因而更易受伤;与胫神经支相比神经束间结缔组织更少;移动度相对受限尤其是在腓骨头处;腓神经再生纤维达到小腿前群肌肉相对比胫神经经过较长的行程。
判断坐骨神经是否损伤的检查相对简单。当患者位于坐姿时要求患者屈膝,正常情况下,此时检查者可以看到以及摸到外侧和内侧腘绳肌的收缩。嘱患者腿伸直抗阻力跖屈,检查者可以评估足跖屈的能力,还可以用另一只手在小腿处触摸到腓肠一比目鱼肌的收缩。
还需要检查足与足趾屈伸功能:足的背屈和伸直可以直接观察到,同时可以触摸到胫前肌的收缩。然后检查??长伸肌伸??趾的力量和趾长伸肌伸2~5趾的力量,同时检查腓骨肌外翻足的力量。
最后,检测足底对触摸和针刺的反应。股神经的隐神经分支支配内踝远侧的皮肤,因而此处的感觉丧失不能说明坐骨神经的损伤。
[辩证分型]1.寒湿外袭下肢拘急疼痛,邪犯妙阳疼痛多沿腰腿外侧放射,邪犯足太阳多沿腰腿后侧放射。遇寒加剧,得热则舒,局部常有冷感,入夜尤甚。或肢体重着不移,伴肌肤不仁。脉沉涩或紧,苔薄白或白腻。
2.肝肾不足腰腿酸软乏力,筋脉时有牵引拘急,步履困难;过劳则疼痛加重,卧时痛减,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夜尿频多,大便于结。脉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瘀滞病程久长,反复发作或跌仆损伤。疼痛剧烈,痛如针刺或疼痛麻木,患肢不可屈伸,按压腰腿后外侧之经线穴点,多有明显之压痛。脉细涩或沉迟,舌上多见紫色瘀斑。
除上述外,各地报道尚有其他分型,如外伤型,以有外伤或劳损史,疼痛于损伤后出现为主要特征,本型可归人气血瘀滞。还有据症侯轻重分型及按疼痛经络分布分型等。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疗法(1)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①体针取穴:主穴:环跳(或秩边)、阳陵泉。配穴:邪犯足太阳经加委中、八髓、承山、昆仑、殷门;邪犯足少阳经加绝骨、丘墟;久病加肾俞。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环跳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阳陵泉亦须深刺,以同样手法使针感达足背。余穴针感也务求向远端放射。一旦气至,即行留针,留针时间视疼痛剧烈程度20-60分钟不等,每隔5-10分钟捻转提插1次。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可2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效:共治疗例,总有效率在88.8%-99%之间。
②电针取穴;主穴:坐骨神经投影点(下称投影点)、环跳、腰4.5夹脊。配穴:平性加阳陵泉,条日透承山;根性加委中、承扶。投影点位置:在骼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至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稍下1/3处。中医中药秘方网操作:主穴每次取一穴,平性取投影点或环跳,根性取夹脊穴,分别酌加配穴。投影点用4寸长银针以70度角刺入,针尖稍斜向内侧,使外感放射至足趾,余穴亦须深刺,引发传导针感。接通电针仪,断续波,频率-次/分,强度以能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效:以上法共治疗例,总有效率为95.7%-97%。
③刺血取穴:分两组。甲组:环跳、腰俞、中臂俞、自环俞、上髓、次髓、下髓;乙组: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绝骨、谢阳、丘墟、昆仑。操作:甲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经痛,每次取1-2穴;乙组偏重于治干性患者,每次取2-4穴。以16号三校针消毒后,于所选穴位或穴周静脉血管点刺出血,深约1-3分,环跳3--6分。血止拔罐,约2-3分钟去罐。首次治疗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约10-30毫升。隔2-3夫治第二次,之后一般应间隔7-10天。疗效:共治疗例,总有效率为93.7%-96%。
④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取穴:主穴:大肠俞、环跳、殷门。配穴:太阳经型加委中、承山、昆仑;少阳经型加委阳、阳陵泉、绝骨。操作:以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加1%普鲁卡因10毫升、当归注射液2毫升混合摇习;进行穴注,每次选4--5穴。大肠俞注药3毫升,余穴均2毫升。7日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疗效:共治疗例,基本痊愈例,有效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94.8%。
(2)单方验方治疗坐骨神经痛①祛痛煎剂组成:刺三甲20克,人地金牛15克,铁脚威灵仙15克,走马风15克,丢了棒15克,三丫苦20克,穿破子15克,五指毛桃15克,丸节风2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中医中药秘方网疗效:共治例,基本痊愈9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7%。
②外敷方治疗坐骨神经痛组成:麦麸粉克,食盐克,花椒克,食醋50克,黄酒50克。用法:先将研碎之花椒求与麦茨粉、食盐置铁锅内炒黄,再加入食醋炒至焦黄,加入黄酒,即装人布袋内,趁热(约60E)外敷患肢。应持续敷数小时,凉后再加酒炒热。每日1次。疗效:以本法治疗30例,基本痊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本法须结合内服药。
(3)推拿治疗坐骨神经痛操作:以滚、点为主,拿、搓为辅,配合被动运动。部位为腰、臀及大小腿后外侧、足背的穴区。令患者仰卧,先于大腿前侧及足背部施滚法约2分钟;再使患者俯卧,在腰臀及大腿后侧至足腿部施滚法约3分钟,以臀部为重点。侧卧,点按居髓、环跳,在航臀部及大小腿外侧施滚法4分钟,并配合屈膝被动运动。再仰卧,滚大腿前侧至足背,并草委中、承山,最后施搓法于大腿至小腿,每次操作约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疗效:共治疗例,基本痊愈36例,显效5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
(4)食疗①黄藤蹄筋汤组成:黄芪30克,刍妇30克,牛膝30克,防风15克,寻骨风15亮,鲜鸡矢藤30克(干品用量减半),猪蹄筋1对。用法:先将上药煎汁毫升,过滤去渣,再将切成寸半长之蹄筋放入药汁内,用文少熬至烂熟为度,吃筋喝汤1--1.5天内服完。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②蜈蚣蛋组成:生鸡蛋1个,蜈蚣1条。用法:将蜈蚣研粉,鸡蛋弄一小孔加入蜈蚣粉,以面团封其口,蒸熟。每次服1个,每日1次,连服10日。疗效:共治疗12冽,皆获效。
③狼毒药酒组成:狠毒10克,牛膝15克,鸡血藤10克,香风藤10克,海风藤10克,追地风10克,天麻1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细辛10克,穿山甲10克。用法:诸药捣为粗末,装入大口瓶内,加65度白酒毫升,浸泡四昼夜,将酒滤出,即可服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5毫升,饭后服。中医中药秘方网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其他措施:应针对病因治疗。因腰椎间盘脱出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2-4周。另可配合理疗。
坐骨神经痛的中药分型治疗1.坐骨神经痛疗效标准根据各地经验,综合如下:
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观察一年以上未复发者。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在明显诱因(受寒、过劳等)后感患肢酸困产微痛,半年以上未复发者。有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21nx.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zl/17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