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巧敏⊙单位/医院

病例回顾

患者柯XX,男,26岁,以「右侧锁骨上肿物半年余」为主诉就诊,来我科行浅表超声检查。查体右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物,大者大小约1.5cm×1.3cm,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无压痛。超声所见右锁骨上区可见数个圆形/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大者大小约2.5cm×1.6cm,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周边及内部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见图1-2)。超声提示右锁骨上区多发异常肿大淋巴结,建议进一步检查。图1异常淋巴结二维声像图图2异常淋巴结彩色多普勒图穿刺病理(右侧锁骨上肿物)穿刺病理: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病例讨论

菊池病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necrotizinglymphadenitis,HNL)又称菊池病。菊池病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的、淋巴结增大性的罕见性疾病,是淋巴结特殊的炎症性改变。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菊池病发病的平均年龄是20-30岁,女性多于男性,亚洲地区以日本好发。菊池病尚无遗传倾向,但该病有3%~4%复发的可能。菊池病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临床上多以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大部分常见累及颈部,以Ⅱ区和V区多见,多为单侧受累,左侧更常见,也可累及腋窝、腹股沟等其他全身部位的淋巴结,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也可伴有恶心、呕吐、盗汗、关节痛、皮疹、体质量下降等表现。病理菊池病的病理特点主要为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也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碎片的现象,但是缺乏中性粒细胞。在病理上被分为3型:增生型、坏死型、黄色瘤型。典型超声表现菊池病常见多发的淋巴结肿大,多数呈椭圆形,包膜清晰可见,菊池病不同病理类型的内部回声不一样,增生型表现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类似,而坏死型则表现位于不均质低回声,内部结构紊乱,淋巴门消失,黄色瘤型目前未见报道。病变淋巴结血流模式及血流分级与内部血管结构的破坏程度有关,淋巴结门多数完整,且炎症反应使血管扩张,多数可见丰富淋巴门型血流,且多为低阻力型频谱。菊池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70%淋巴结周围可见高回声晕,其形成可能是炎性间质细胞向淋巴结邻近脂肪组织浸润,造成周围水肿,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一些细胞碎片混合形成周围的高回声带。鉴别诊断1、淋巴瘤是淋巴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男性多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国内以50~60岁发病率高。淋巴结显著增大,呈类圆形和圆形。多数为多发,可以局限在一个解剖部位,也可以在多个解剖部位同时发生肿大淋巴结。皮质所占比例增大,髓质回声消失或者成细线状。门位明显偏心或者消失,特征性回声改变为淋巴结内回声近似无回声的极低回声。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红、蓝色血流信号充满整个淋巴结(见图3)。图3淋巴瘤超声图像2、淋巴结结核淋巴结体积增大,形态多呈圆形和类圆形。淋巴结之间可以融合成不规则块状。淋巴结回声为不均匀。可见钙化。早期病变较轻时尚可以见到淋巴结门。病变严重时中央髓质和门位消失。当发生液化时在淋巴结实质内出现无回声区。淋巴结中央无血流信号,在淋巴结周边可以见到环状包绕血流或者断续环状血流信号。在融合淋巴结间隔上可以见到条状血流信号(见图4)。图4淋巴结核超声图像3、转移性淋巴结有原发病灶,与原发灶又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转移性淋巴结内可出现钙化,其钙化灶一般是比较细小,或细小簇状。转移性淋巴结内还可出现液化或高回声结节。转移淋巴结内可以有多血供和少血供,以多血供者多见。多血供者血供多杂乱,失去正常淋巴结的走行(见图5)。图5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图像在临床治疗上菊池病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对激素反应良好。因此,如果超声可以早期对菊池病做出明确的诊断,对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林志远.高频超声诊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及价值[J].医疗装备,,33(2):44-45.[2]李波,高枫,张贺彬,etal.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4.

策划/苏姗

投稿邮箱/

.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ikg.com//mjccyy/177986.html
------分隔线----------------------------